《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若衡量過與不及的能量位階,從鐘擺的模型看來,確實有可能處在相同或相近的位階上,只是通過低點者已多耗費了些許能量,而不及者沒有通過最低位階的經驗。
以系統穩定度而言,鐘擺模型是個蠻理想的系統,因為不及最低點者會有一股向下的力量,驅使他通過最低點;而衝過最低點者又會有一股反拉的力量,讓他折返最低點。在一般情境下是不會這麼幸運的,首先,你不知道何時是最低點(目的地);其次,偏離最低點(目的地)時不會有反拉的作用力,驅使你回到最低點(目的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上,經常出現過與不及的情形而不自知,譬如說飲食過量與沒有食慾,又譬如說拼命賺錢與生活閒散。過與不及通常都會留下後遺症,譬如說胖子、紙片人、錢鬼、懶人等,也就是說社會上充滿著過與不及的受害者,但是卻沒有人提醒他,或者說是雖然被提醒了也沒有發生甚麼用處吧!
要解決過與不及的問題,需要一些條件配合。首先,需要有個目標或理想,作為衡量過與不及的標的;其次,需要有個預警機制,指出過與不及的發生;最後,還要有修正的決心,也就是如鐘擺模型般具有驅使及反拉的雙重作用;此外,假如說當初的目標或理想或有瑕疵,還要有自我認知的力量,才能臻於至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