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文明始末

維基百科說:『文明,英文中的文明(英語:civilization)一詞源於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義,引申為「分工」「合作」,即人們和睦地生活於「社會集團」中的狀態,也就是一種先進的社會和文化發展狀態,以及到達這一狀態的過程。』。與其說文明只是一種狀態,似乎欠缺了自我醞釀的作用文明或者是一種框架,用來支撐社會交流的舞台,或者是一種規矩,用來規範社會分工的秩序,社會因此而深化、醇化。

比如說把文明比擬為一棵大樹,它需要樹根、樹幹、枝葉與花果,樹根與樹幹用來支撐與傳輸、枝葉用來進行光合作用、花果用來繁衍,各自有各自的任務與分工,大樹才得繁盛,缺一不可。還有,你可曾看過沙漠裡獨自生存的大樹嗎?如果沒有人們的灌溉與照料的話大樹根本很難獨立生存可是樹林裡就不是這個樣子的了,參天巨樹成群地存活在深山裡並無需照料,因為成林之後便能保水,而沙漠化以後就積重難返了。

所有大樹皆由小苗肇始,所有的文明也是由小聚落開始的,可是所有小聚落都能自然發展成大文明嗎?好像不是這樣的,那麼關鍵何在呢?中華文明的發展或許能提供這答案,那就是多元化啦。中華文明號稱為民族的大熔爐,歷代有外族入侵,帶來不同的文明因素,但不久之後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份了。

為什麼說文明不能只是一種狀態呢?因為文明需要生命力,如果光有狀態是難以持久的,這好比 清‧孔尚任《桃花扇》的名句:「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樓塌了非大家所樂見,故此莫若《太平廣記.卷六○.麻姑》所說的:「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東海雖三為桑田,但因有生命力,其文明始終屹立不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