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本《心地觀經》卷八:“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穀五果從大地生……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我們說心無惡念之人為心地善良,心很善良這容易理解,可是為何說成心地呢?原來是佛家用語啊(心名為地)。不過這比喻很有創意,先有心思然後才有行為,好比先有土地然後長出萬物。
《壇經·疑問品》:“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都說人死後必有審判,若屬好人將被接引西方或者天堂,若屬壞人那就嘿嘿嘿了。可是到底有沒有作惡由誰紀錄呢?這心地或許就是答案了。俗話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以此類推,凡做過亦留下痕跡囉,不是說壞事做多了的人其心是黑的。
《朱子語類》卷六七:“蓋其心地虛明,所以推得天地萬物之理。”。這樣的說法比較像今日所說的人格吧,在宋朝還沒有西方的人格概念的,不過產生的作用應該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人格高尚才能是非分明、才能行為端正,才能釐清萬事萬物的緣由與發展。
壇經第一品《行由品》:「禪宗六祖 惠能於黃梅得法後,行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心名固然為地,然此心地不是靜止不動的,偶有念頭便像捷克的魔豆般,隔天它就會長大到天上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