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1日 星期三

本來無一物

《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一首禪宗六祖惠能所作極負盛名的偈。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並立下「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傳授衣缽方針。五祖弘忍為覓法嗣,乃命門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六祖惠能的師兄神秀所作的偈:「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而六祖惠能則作如上一偈而得到五祖弘忍的認可。
其實神秀所作的偈已屬上乘,為何惠能所作的偈反而得到青睞呢?話說佛教東傳分為大乘與小乘兩支,神秀的偈以勤修見長,應屬小乘佛教的上品但卻不符合大乘佛教明心見性的主旨;而達摩祖師為何辛苦東來傳道並另設禪宗呢?不就是為了匡正這股久據人心的風氣麼。
說到勤修,這不正是儒家修心養性的教條嗎?其實這麼說就有些時空倒置了。儒家的修身養性是在宋朝提倡四書(猶指大學、中庸)之後才盛行的,而禪宗卻是隋唐以前就有的事了。各家學說有時難免有相互影響的情況,也不知道宋朝的儒學是否受了小乘佛教的影響;反倒是孔夫子的原述還有些明心見性的味道,興許是受了老子思想的影響吧。
總覺得,原創的思想應是活撥的、人性化的;可是經過長期的傳授之後必然加入了後人的穿鑿附會與渲染,逐漸僵化成了教條,好像也失去人味了(把經世濟民的本領玩成修身養性的功夫);或許這就是思想與教條的差別吧。果如此,則「本來無一物」的思想就化為實體的教條而需要「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