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0日 星期四

逝者如斯

〈論語·子罕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孔子在大川邊上看著川流的河水感概著說:「消逝的東西呀就像這河水晝夜都不停歇。」。由於孔子沒有指明消逝的究竟是何物,通常把他解釋為光陰;其實會消逝的東西很多,通常也是像河水般不舍晝夜的。
當我們提到感傷的事總是寄望時間的流逝可以沖淡它,所以這應該符合「逝者如斯夫」的情節的。譬如說《李叔同·送別第五段》:「韶光逝,留無計,今日卻分袂。驪歌一曲送別離,相顧卻依依。」。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越來越淡,越來越模糊。
再譬如小時候學過的歌《老黑爵》:「時光飛逝快樂青春轉眼過 老友盡去永離凡塵赴天國。」。同樣是淡淡哀傷映著逐漸遠去的韶光,可是這回逝去的卻是快樂青春,所以無論是不愉快或是愉快的回憶,都是伴著韶光逐漸遠逝的,或許這就是腦袋瓜的淡忘功能吧,避免我們載不動許多歡樂、許多愁。
我們大概不能忍受老人的壯志吧,所以壯志永遠是屬於年輕人的;可是「逝者如斯夫」催走了歲月,會徒然留下壯志嗎?所以胸懷遠大的應趁著還是壯年趕快實現它吧;岳飛還在歷史裡清唱著「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所以山在雲裡、雲在飄,狀志隨風慢慢消。
我們大概很少想到,消逝的竟然還有機會。譬如說年輕的時候發展的機會很多,成就的機會當然也多,隨著年華老去這些機會就越顯渺茫了,若依孔子周遊列國的情節來看,消逝的似乎是發展其抱負的機會吧。《荀子·成相》:“前車已覆,後未知更何覺時!”,孔夫子的忠告應該頗具勸導意義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