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6日 星期五

唇齒相依

《三國志·魏書·鮑勳傳》:“蓋以吳、蜀唇齒相依,憑陰山水,有難拔之勢故也。”。三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例,因為三國鼎立,聯合的兩國便對第三國產生優勢,所以國勢較弱的吳、蜀必須聯合,才足以對抗較強的魏國,而這樣的局勢正好用來解釋唇齒相依的意義,應是很貼切的。宋文瑩《 玉壺清話 》卷六:“時雖已下荊楚,孟昶有唇亡齒寒之懼。”,既然有唇齒相依的局面,那麼唇亡齒寒的意義就很容易理解了。
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四回:“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休要失了人情。”。工商社會裡外出打拼是很尋常的,此時臨近的人反而是你的貴人,比親友更能提供立即的協助。如果一群同事都是出外的人,那麼相互扶持應是可以想像的,早期的眷村就瀰漫著這樣的氣息,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吧,吃東西時不小心咬到了嘴唇。按理說唇齒相依應該是要合作無間的,可是夫妻都難免吵架,何況只是同盟而已。所以這樣的場景在吳蜀之間就上演過很多次,可是每回反目之後必然有人再行搓和,反正是形勢使然,不合作是不行的。
《論語˙里仁》:「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意思是說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如果不知道與仁者為伍,怎麼算得上是智者呢?就因為這個緣故,或許才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吧,里仁不只是享受敦親睦鄰的風氣,還可以在居家環境裡塑造健康的人格,難怪文教區的房價總是居高不下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