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南山》詩:「團辭試提挈,掛一念萬漏。」。如果真的是掛一漏萬的話,那麼效果竟然比亂槍打鳥還要糟糕呢,所以應該只是自謙之辭,可是這麼自謙的好像顯得有些不真切吧。如果反過來說,變成掛萬漏ㄧ呢?那又太過神奇了,聽說人家選三中ㄧ的好像就可以當股市名嘴或投資專家了。
別人怎麼說那是別人的自由,可是自己怎麼聽卻關乎自己的判斷能力與智慧了。社會上虛應的故事太多了,而初出社會的人還很純真,常困惑於如何分別之,既深怕得罪人更怕誤事;可是需要面對的人、事、物接踵而來,常弄得裡外不是人、窮於應付的,所以趕快練就辨別的能力便愈形重要了。
通常分辨別人的言語需推究說話當時的情境與個人背後的意圖,如果是情境使然的,大部分只是脫口而岀沒有特別的意思,或者是大嘴巴的說漏了嘴,當作八卦聽聽就可以了。如果是有特別意圖的怎麼判別呢?這種事情的當事人通常會顯得慎重其事的樣子,深怕你不回應他,就算是故意弄得輕描淡寫的,其甚是在意的痕跡依然可辨。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這是孔子教導我們的一種藉由觀察個人的行為、動機與居心來判斷人性真相的方法:遇到行為不端的人探究其動機,若動機亦不良者再推究其居心,如果三者皆非那麼必定是個想為非作歹的人無疑了,這是騙不了人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