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說:「“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層次含義:“親親”、“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通常“仁”與“爱”是被連用的,好像有“仁”必有“爱”,或許因為“仁”係指人際間應有的關係,而其中“爱”是最被彰顯與要求的。
《漢書·宣帝紀》:“誠愛結于心,仁厚之至也。”。既然已講仁愛,為何還講仁厚呢?仁愛與仁厚是相通的嗎?其間或有差別呢?仁愛的解釋是仁民愛物,仁厚的解釋是寬厚待人,或許仁愛是無條件的,而仁厚是有條件的,只是給與較為寬厚的條件吧。社會的經濟民生應是有條件的,才對得起肯努力的人,但是條件不宜過苛,所以《荀子·富國》曰:“其仁厚足以安之。”。
從社會主義的觀點,就算是生存條件不佳的人仍須給予照料,所以應是無條件的施捨,屬於仁爱的範疇。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任何報酬都是有代價的,付不起就別享受,那麼能力差些的只能自生自滅了麼,這樣的社會未免太過無情了吧;於是多了一種修正的制度:只要肯努力的,仍給予適當的空間,那就屬於仁厚的範疇了。
終極的社會主義容易破產,因為被照顧的人容易養成被照顧的習慣而不再努力,而那些努力不懈的人總有一天會發現不公平而感到心灰意冷。終極的資本主義看起來很公平卻太過殘酷,那些社會底層的人生活無望到不能忍受的地步必群起造反,所以社會的動盪很難避免。終極的辦法皆不可行,那麼只能取其中道,那就是仁厚的世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