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種樹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四回:「俗話說:"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該來支問着我了。」。是的,有些事情需要親身經歷過,才能明白其中的關鍵。比如說我在過年前到山上種樹,種著種著就明白了ㄧ些已往不會思考的問題,也算是在人生中增長了些智慧吧。
首先是植物生長習性的問題,植物的命運是被動的,被種植在哪就須在哪成長,如果種植的環境與植物生長的習性不相襯,只能默默地奮鬥著,如果實在敖不住的話,只好死給你看囉,縱使勉強存活著的大概也難成材。所以種樹的第一堂課不是學會如何栽培,而是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樹種。
其次是植物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問題不是一直相同的,小時候有小時候的需求,成樹之後的需求又是另一回事。比如說ㄧ棵大喬木的樹苗與一般灌木的差不多大,所以小時候與一般灌木苗一樣怕被遮蔽(需經常除草),等到長成比人高時就無需擔心被遮蔽的問題了;此時需要注意的變成是生長空間充足與否的問題,所以該進行疏伐了(砍掉長不好的或者無價值的)
最後是種樹的成敗取決於植物本身,怎麼說呢?植物的抗病性、開花結果能力、木材的價值性等早已決定於植物的基因裡,不是後天能改善的了。比如說硬木的樹種才能種出上好木材,通直的大喬木樹種才能栽培成為棟梁,你只能把該有的表現呈現出來,而無法創造出奇蹟。當然啦,如果你疏於照料,再好的樹種也可能種得不像樣。
《管子·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木與樹人有些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比如培訓幹部需先選才,方能適才適所;人才養成需考量階段,才不至於揠苗助長;挑選接班人需有眼光,棟梁不是隨處可得的等。《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如果你也來種ㄧ回樹,或許體會出的是另一番見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