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章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國是紛亂如麻怎能以烹小鮮名之呢?是不是老子弄錯了甚麼?還是藏了些甚麼道理呢?話說烹調首重材料,其次是火侯,更重要的是須合顧客的口味,莫非學問就藏在這裡!
話說小鮮應是指魚蝦貝類,在古時候保鮮是很困難的,所以必須是活海()產;如果很難弄到活的至少也須是新鮮的吧,否則大廚也難為。比之於國是,是否意味著執政品質的要求,切不可濫竽充數、魚目混珠,更要童叟無欺的公道。
說到火侯,要恰到好處,該酥脆的要酥脆、該軟爛的絕不能如嚼不爛的腸子、該鮮嫩必須嬌嫩如羔羊、該細膩的應如沙西米。能達到如此地步至少要掌握兩項要點:烹調的順序與爐火的控制,也就是說各種食材上桌時正好符合最佳的烹煮程度。比之於國是,就是指施政的順序與時機,不疾不徐恰到好處。
話說要合顧客口味並不容易,烹小鮮的飲食店的客源是流動的,而各處人的口味不一致,所以掌勺者的菜單需有變化,須能迎合顧客的喜好。比之於國是,須能迎合人民的需要;可是民意如流水,還很容易被有心人操弄的,如何拿捏著實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懂得烹飪的人應該知道,烹小鮮其實是很難的,須以原味示人而容不得假,也就是鮮即是鮮、嫩即是嫩。比之於國是,就是不靠政治宣傳,不靠企劃包裝,讓人民直接享受幸福的氛圍,過著快樂實在的好日子,那麼人民自然是擁戴有加、民呼萬歲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