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一問三不知

通常我們以一問三不知來形容搞不清楚狀況的人,可是到底是哪三不知呢?《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而後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君子謀劃一件事情,對事情的開始、發展、結果這三方面都要考慮到,然後才向上提報。如今我對這三方面都還不能掌握就向上提報,怎能不碰上難題呢? 」。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看事情至少要能區分開始、發展、結果三個階段的掌握要件,因為每個階段的背景、狀況、意義及手段皆有所不同。通常我們警覺到開始的階段,便以為撿到寶了,急著向上提報以免向隅;殊不知卜卦者需要知道變卦的道理,當案子走到瓶頸時,上位者當然會(小人)求備啦,那麼誰捅的蜂窩就由誰去收拾吧;還有事情既然進行了,必然會有善後的工作,如果善後的代價大於報酬的話(或者成本大於成效),上位者又能怎麼想呢?
開始階段的功夫,《中庸·第二十章之六》有段精彩的分析:「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做任何事情,預先有準備就容易成功,沒有準備就容易失敗。說話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辭窮理屈;做事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發生困難;行動前先有定論,行動後就不容易愧疚;出發前先有準備,就不容易走到窮途末路了。
發展階段的功夫,易經有很多演示,可是易經太難理解了,不妨借用一下西方的風險管理的觀念。維基百科說:「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一個管理過程,包括對風險的定義、測量、評估和發展因應風險的策略。目的是將可避免的風險、成本及損失極小化。理想的風險管理,事先已排定優先次序,可以優先處理引發最大損失及發生機率最高的事件,其次再處理風險相對較低的事件。」。
結果階段的功夫,或許可以套用政策評估的概念。智庫百科說:「公共政策評估是指特定的評估主體根據一定的標準和程式,通過考察政策過程的各個階段、各個環節,對政策的效果、效能及價值所進行的檢測、評價和判斷。」。經過政策評估的檢驗,應能知曉善後工作的重點與挑戰,如果政策是成功的,應能說服民眾與立法部門買單;如果政策是失敗的,也能知道補救之道何在。
都說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如今流行著『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的推託之詞;計畫或許趕不上變化,可是相差應不至於太遠吧,再根據後續發展稍加調整即可;如果運氣真的很背,遇上金融海嘯、天災人禍呀甚麼的,那就要比誰較有韌性了。如果你經常體察一問三知的功課,相信也會比較有韌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