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變通只是一時的

萌典說:『《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後用以比喻人在困境時,會想到改變現狀以求發展。』。我們遇到食古不化、剛愎自用的人便說他不知變通因而失敗,那麼知道變通的人是否就能穩操勝券呢?當今社會常聽人家說需要改變,那麼改變真的萬能嗎?
台灣夏秋多颱風,颱風一來風強雨驟,道路為之柔場寸斷,造成很多交通問題。尤其是在偏遠的山區,重要的聯絡道路一斷便成孤島,該怎麼辦呢?為求時效,變通的方法就是趕快鋪出一條便道,以解燃眉之急。可是,颱風過去很久了(可能數年),好像還是只靠那便道聯絡著;或者是再來一場大雨,便道又斷了。不是說窮則變,變則通嗎?為甚麼不行了呢?可見得變通有其限制,非常久之道之替代。
唐.李商隱〈上尚書范陽公第三啟〉:「捉襟見肘,免類於前哲;裂裳裹踵,無取於昔人。」。李商隱說他:「裂裳裹踵,無取於昔人。」,可是如果手肘或哪處也冷了,已裂的衣裳能再裂嗎?這裡說明了殘酷的現實,捉襟見肘者已經失去了應變的能力,而最後的變通只剩下不穿衣服了;其實這也說明了一層道理:過度變通者將榨乾你的應變能力。
不通的事情需要改變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變通了之後更是需要培元固本的功夫。俗話說冬瓜換西瓜,西瓜換南瓜,那麼換了南瓜之後還能再換甚麼呢?是香瓜還是小番茄呢?越換越小直到沒得交換了該怎麼辦?所以每次改變都須衡量得失並謀求改善之道,才走得了遠路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