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 星期一

慎謀能斷

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前夕,先總統蔣公於615日發表〈我們的國家的立場和國民的精神〉演說,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獨立不撓」的口號,鼓勵國人自立自強。對於「莊敬自強、處變不驚」大家或許還有印象,因為偶而還有人提及(曾經是某次大考的作文題目),那麼「慎謀能斷」呢?其實這是出自於春秋時期魯國與齊國交戰的一段故事。
〈古文觀止卷一‧曹劌論戰〉:「公(魯莊公)與之(曹劌)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這是故事的前半段,描述魯、齊於長勺交戰的過程;可是曹劌的行為有何用意呀?魯國因何而勝呢?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原來「一鼓作氣」成語的出處在於此,我們偶而會引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文句,卻不見得知道其適用時機竟在此,而曹劌的「慎謀」表現於此。至於『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當然就是指曹劌的「能斷」了。
商場如戰場,別說戰爭的事情與你不太有關係,那麼「彼竭我盈」的道理是否該有所體會呢?下回別人擂鼓吶喊時還會立即跟著燥動嗎?還是讓他們喊累了再來行動呢?至於商機的虛實那就真的要考驗個人功力了,只是別忘了看清楚蛛絲馬跡之後再來下決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