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與李翶書〉:「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據說這就是成語「痛定思痛」的出處,看來是指事後追思當時所遭受的痛苦,而奇怪當時是怎麼能挺得過來的意思。看了韓愈的這段原文,其意思怎麼好像與你我熟知的「痛定思痛」不太一樣,好像不是什麼「含有記取教訓、警惕未來」的意思呀。
是的,成語的意思是可以演進的,有時候甚至出現了與原意背離的意涵,可是為什麼會這樣呢?或者成語係為了當代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大家都認定這是記取教訓的意思,那就這樣囉;站在勵精圖治的立場,當然需要反省方能改進的嘛,人人都記取教訓的話,社會就會進步啦。
比如說棒球是大家熱衷的比賽,尤其是國際性的大賽,必然殷切期盼能拿到好成績;可是通常事與願違,當遇到日、韓等宿敵好像槓龜的機會總是多些。輸了球之後,輿論譁然,檢討聲浪滔天,到那時「痛定思痛」的言論必然再度出現,從教練制度到國家經費的支持度等無所不檢討,好像從此就有希望了,直到下回再遇見那宿敵,又需要「痛定思痛」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