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5日 星期二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孟子·告子下》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是一句大家熟悉的中學國文課的課文,大家應還明白如何解釋之;可是我們的教育是填鴨式的,這其中的因果關係與心理轉折還需年齡、智慧增長後才能明白。
所謂「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大家應該覺得不陌生;的確是的,這正是處於逆境時的感觸,只是孟子較有學問講得生動些。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逆境似乎是大家經常面對的,必然熟悉於這樣的形容詞;可是孟子忙著說服各國大王,忙著宣揚儒道,為甚麼還有空這麼費神的描述著呢?
我覺得孟子的重點在於後面的「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麼說吧,如果逆境處久了、麻痺了,覺得反正逆境是不可違逆的(宿命論),就逆來順受吧,那麼不見得會有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回事;可是如果個性是積極的,就會在逆境中有所體悟、有所修煉,所以才能夠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一個經常處於逆境,經常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能力將會越來越強,直到成為社會中的菁英為止(故《周易·易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當個菁英很好啊,可是問題又來了,菁英們可以獲得社會資源分配的權力,不會一直處於逆境中的吧,也就是說已然脫離了在逆境中修練的動力了,那可怎麼辦呢?所以孟子才先斷言「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也就是說成為菁英之後須有天將降大任的使命感,而其成長模式也將由環境的磨練轉變為自我期許。說穿了,所謂的天將降大任是人須先夠格了然後才會發生的,而不是先指定某人然後給予一連串的訓練。
芸芸眾生經常把吃苦當作吃補,處於逆境好像本是應該的,可是如果眛於孟子的這番大道理,不能夠自我警惕而達成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境地,那麼所有的苦都是白受的了,所以儒家的思想的確是有其深邃的大道理的,需要用心地去領受,不能只是琅琅上口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