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翟灝《通俗編‧祝誦》:「史炤《通鑒疏》引諺:‘福至心靈,禍來神昧。’」。「福至心靈」看來是個諺語,福氣通常指命中註定的福分,而心神的靈昧與心智狀態相關,那麼福分與心智狀態怎麼產生關連的呢?難道是說福分夠了心智也會大開的嗎?
蘇東坡《洗兒戲作》:「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看來東坡先生不同意「福分夠了心智也會大開」的假設,不然無災無難到公卿的必然福分極厚,可麼可能是愚且魯呢?還是說這篇只是個戲作,只能證明心智大開如東坡先生也未必能有相對的福份而有所慨歎。
據說春秋時代的衛國,有個大夫寧武子,他經歷衛國兩代的變動,從衛文公到衛成公,無災無難地安然做了兩朝元老。這似乎驗證了東坡先生的戲作還是有可能的,而孔子道出了個中原委:「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原來這糊塗是裝出來的,而且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