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情境

《老殘游記續集遺稿・自序》:“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歸於何所,雖有此如夢之百年之情境,更無敍述此情境之我而敍述之矣。”。情境一詞常見於近代文章,但情境何指,實難描述,有人說:「情境,指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可是,經此一解釋,問君已有明晰的概念了嗎?還是越說越模糊了呢?

唐代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情境或許是一種時空上的衝擊,受到衝擊的人萬般感觸,沒受到衝擊的人卻毫無感覺。就拿杜甫來說吧,因為剛經歷了國難所以百感交集,如果找個不相干的人同樣於春天到長安一遊,可能不知所云。

風花雪月通常是文人抒發感情的元素,可是對辛苦耕作的農人而言,風雪代表壞天氣而花月代表好天氣,如此而已。既是壞天氣,農夫一定討厭風雪囉;其實那也未必,都說瑞雪兆豐年的,沒了風雪代表即將缺少灌溉用的寶貴的水源,所以應該是又愛又恨的吧,尤其是在春寒耕作時一腳踩進寒徹骨的雪水裡。

如果你還是不能體會杜甫的《春望》,就來一段現代的白話文版的描述吧。話說大學裡的學生宿舍裡擠滿了莘莘學子,總有個上千人吧,平日裡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甚至到了半夜還要舍監催促著才肯睡覺。可是你有在寒暑假期間回到宿舍的經驗嗎?曾經熟悉的宿舍頓時化為《返校》的場景,曾經人聲鼎沸的大樓裡空無一人。宿舍裡最多的就屬門窗了,不知道有多少那個啊,趁你不注意時竄進竄出的,冷不防地正好與你打了個照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