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聽過機關新來的副首長因為身材矮小因而被警衛阻擋於大門口,直到秀出身分證件才得進入。也曾聽說開賓士車的人通常不會被大門警衛質問即可進入,其實他可能才是真正的陌生人等。早在魏晉南北朝即施行所謂九品中正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這些制度都是根據世俗(或皇意)在某士族貼上上等社會的標籤所建立的。
話說中國社會習慣於貼人標籤,好的如書香門第、名流士族、殷實商賈等,壞的如流民、下流社會、賤民等。這些標籤可能是順口而出,可能是共同口碑,但是都沒有嚴謹的認定標準,或是國家的認證。也就是說善於博取名聲的人就可能成為大善人、大賢士,而從三姑六婆口中就能產生不肖子孫、紈褲子弟。
這些標籤對當事人有什麼影響呢?據說有個小學老師讓班上同學給自己立下志願,長大之後這些志願果然造就了一群成功者;還有菜園裡的名言:「那些經常被稱讚的作物通常會長得比較茂盛。」;當然也有人因為被認定為沒用的人而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如果是個在意他人所貼標籤的人,應想辦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讓人貼上可使自己高興的標籤。譬如偶而幫助別人可能得到熱心助人的標籤,再譬如偶而資助益舉可能得到熱心公益的標籤,又譬如偶而認真讀了幾天書可能得到努力上進的標籤。
如果能夠看淡他人所貼標籤的人,那麼他或許在意自己給自己貼上的標籤。譬如韓信忍胯下之辱,可是他深知自己的志向,終成歷史聞名的大將軍;再譬如愛迪生從小被認定是個自閉症者,可是他深知自己的志向,終成歷史聞名的大發明家;又譬如周處被認定為三害之一,在他明白了真相之後,毅然除了三害,成為小學教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