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3日 星期五

矛盾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之。」以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這是中國最早立論的矛盾說,對後世的是非觀影響深遠。大約與此同時,西方的理則學也開始萌芽,可見得辨正之術乃文明之所需;可是歷經兩千年的浸淫與試煉之後,人們的思緒已不再矛盾了嗎?

我們或許會用「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來揶揄某人言行的前後不一致,可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真的錯誤了嗎?試想當部長與當總統維持在一貫的處事觀點與政治高度合理嗎?所以換了位子就必須換腦袋好像才是正常的呀,可是針對個人而言,其前後的言行豈不是矛盾了啊。

誠信是為人處事的根本原則,可是你我有沒有曾經說過善意的謊言、或者聽到別人善意的謊言呢?謊言即是謊言,為何分為善意與惡意,這樣的分別對待是否矛盾了呢?有時候,沒有使用善意的謊言反而是殘忍的、不知變通的,那麼誠信原則該置於何處呢?

科學越昌明,越是發現更多無法解釋的現象,有時甚至因而推論出新的原理,譬如:人類的起源、宇宙發生論、外星文明等。如果說現代的理論是對的,那麼過往的理論必定是錯的,可是將來會不會再發現新理論而再次推翻了現代的理論呢?那麼現代的理論已經正確了嗎?

發現矛盾固然是檢驗真理的利器,但清官尚且難斷家務事,更何況要論斷這混亂的世道;幸好文明是多面相的,邏輯上無法交代的事物還可以借助宗教、信仰的慰藉;人際的衝突也可以依賴親情、友情的安撫;而善惡的判斷還有個人的良知作為最後的把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