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4日 星期五

遺產

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是前人的後人,在前人所種的樹下乘涼;我們是後人的前人,也應種樹給後人乘涼。人類的文明須無數代的累積,所以我們經常在文化累積上做出貢獻,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留給後人的事物是廣義的遺產,世界文化遺產組織正努力的發掘古人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
講文化遺產遙遠了些,祖先留給後世的財產也叫遺產,遺產豐厚的其後代可以少奮鬥幾年,謂之為祖蔭。在農業社會裡的祖蔭指的是田產、祖屋,在工商社會裡的祖蔭指的現金、股票、地位,甚至是人脈。運用得當的,祖蔭當然是資產;運用不當時,祖蔭反成了墮落的誘因或者是成長的包袱,其實如何運用應是個人的責任。
韓非《儲說上》:“鱣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則毛起;然而婦人拾蠶,漁者鱣。利之所在,則忘其所惡,皆為賁諸。”。意思是說有利可圖的話,人們就會忘乎所以,勇猛得像古代勇士孟賁、專諸一樣了。親情本來是很可貴的,泯滅親情應是人神共憤的,可是世上因爭奪遺產而發生的慘劇時有所聞,如果父母輩可以預知這等悲劇,恐怕是把遺產捐出也勝於製造禍起蕭牆之難吧。

通常遺產的繼承需要繳納遺產稅,有些人無力繳納該稅還可能因而放棄繼承;可是有一種遺產的繼承是無須繳稅的,而且價值不亞於錢財、房地產,那就是父母輩的人格特質,那麼人格特質如何繼承呢?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慕賢》:“潛移暗化,自然似之。”,父母的言行就是教化兒女的教材,所以日常應行善事,才能把良善的人格特質遺傳給兒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