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8日 星期四

春雨

中央氣象局說:「臺灣2月至4月的降雨稱為春雨,是上一年颱風季過後到當年梅雨季之前主要的水庫水量來源。春季同時也是臺灣農業中重要的耕種季節,所以這個期間降雨量的多寡不僅影響民生用水、工業用水的可用水量,同時也影響灌溉用水的分配。」。中國人自古以農立國,當然殷切期盼春雨;如今工業化了,更亟需用水,那麼文人如何看待這春雨呢?
清明節剛過不久,唐朝杜牧《清明》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春雨綿綿是正常的,可是為何行人欲斷魂呢?春天固然生機蓬勃,但老是下雨難免心中惆悵吧。如果只是下些毛毛細雨,不免擔心春雨不足;可是如果下起傾盆大雨來,更要煩惱淹大水了,真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呀。
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人們只關心下不下雨,感情豐富的詩人就不同了,能夠體會花朵的失落。鄧雨賢《雨夜花》:「雨夜花,雨夜花,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每日怨嗟,花謝落土不再回。」。古人感情豐富,今人也不惶多讓,好像描述得更為淒切感人些。
都說春天後母面,概因天氣嘛說變就變了,可是不這麼變著能下完足夠的春雨麼?嘗對同事說這個假期爰例又被春雨沒收了,心中固然不痛快卻也不敢埋怨這後母;須知沒有風調雨順的就難國泰民安囉,如果這後母不夠盡責,恐怕連總統都要頭疼用水的問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