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矯情

後宮甄環傳裡的華妃有句名言:「賤人就是矯情」,當然啦這只是戲劇裡的橋段。矯情通常指做作或強詞奪理的行為,世俗裡好像也不怎麼認同矯情的行徑,可是有時候迫於形勢只好說些言不由衷的話、做些自己也不喜歡的事,難道說矯情就是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嗎?
南宋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是一首大家熟悉而且普遍認同的少年情懷,那麼少年們生澀靦腆的強說愁算不算矯情呢?如果硬算是的話,似乎有些矯情了。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為笑。」。請問你曾經有遭遇過強顏為笑的場合嗎?都說強顏為笑的應有其苦衷吧,那麼強顏為笑算不算矯情,該不該被諒解呢?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也就是說有些事情本來就是外人難以釐清的。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竿木隨身,逢場作戲。”。有時候與人爭執到底而絕不認輸的不見得夠聰明,只好逢場作戲了。可是從某種角度看逢場作戲的應不是真情,那要算矯情囉?所以說做人難,既要有原則又要有彈性;只是逢場作戲可以,但是應不能忘了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