袂使與毋通都是台語,據說它們的意思差不多,可是有什麼分別呢?AI 摘要說:『袂使(bē-sái)表示「不可以」或「使不得」,而毋通(m̄-thang)通常用於比較委婉的勸說或請求,例如「毋通啦,會危險」。』。也就是說袂使有命令的語氣,而毋通是比較委婉的勸說,它們的意思其實是一樣的,阻止你去做不該做的事情。
比如說在捷運上不能吃東西,此時列車長的語氣是:「汝袂使在車上食物件,不然要罰你錢。」,而同行的人勸你的則是:「汝毋通在車上食物件,不然會被罰錢的喔。」。再比如說長輩常勸你:「開車毋通超速,不然會有危險喔。」,好像只有警察才會說:「開車袂使超速,不然給你開罰單。」。
從小在學校裡的老師們總是跟你說:「汝袂使偷懶、汝袂使這個、汝袂使那個」,好像耳提面命的緊就不容易犯錯了。回到家以後啊,父母也總是叮囑著:「汝毋通這個、汝毋通那個」,彷彿這麼著的話小孩子們就會乖乖聽話了。其實小孩子們總是活撥與好動的,雖然大事不會犯但是小事就難免囉。
那麼從小聽了這麼多袂使與毋通,這些袂使與毋通的事情是不是就沒有人會犯了呢?好像也不是;不然社會上怎麼還有那麼多犯法的情事呢?《史記·貨殖列傳》也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果犯法的利益大於刑責,那麼這些袂使與毋通還有效果嗎?幸好社會大眾還是普遍有良心的,知道犯法的事情是幸福安康的社會所不能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