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徒留形式忘卻精髓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融合了各民族的優異傳統與思想,境內的甚至外來的各種技法、工藝,都得到應有的舞台而發揚光大;但是,文化精髓必然存在於其全盛時期,其後逐漸凋零而徒留形式。

譬如說風水,發明者必然清楚其學理,也必然有集大成者繼續推展其學問,但是到了盛極而衰的時候,開創者日少而跟隨者眾,最後徒留各種歌謠、諺語,一招半式。

譬如說書法,那個養鵝的王羲之寫完了整缸水,練就了無敵的風範後,基本上書法界就開始走下坡了。現在只有學生與老人偶而臨帖外,已很難找到練家,更遇不到能自創一體的行家。

依樣畫葫蘆可以畫出還像樣的東西,但是很難畫出新花樣來,這就是創新者與跟隨者的價值差別所在;我們或許需要大批跟隨者來提高產量與占有率,但是非常需要創新者來變出新式樣,否則一門技藝便要走下坡了。

有時候,形式化是刻意安排的,您是否還記得那個喊口號與學生集會的年代,那段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日子。形式還是形式卻成為必要的,用來鞏固領導、安定社會,而造神運動成為王道的精髓。

在古代,女子是不能拋頭露面的,那怎能與男子爭那半片天下呢!所以世道是多變的,而食古不變未必是真理,就像那不變的形式應付不了多變的時局,只有通權達變才能成就精髓,才能夠隨著局勢演變進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