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明古國傳承下來的東西必然不少,尤其是在民俗方面,可是俗話說「新例不設舊例不滅」,值此日新月異的社會演變,真的行得通嗎?如今的社會比較自由,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未必仍有其約束力,可是舊風俗裡還潛藏著先民的智慧,該如何取捨呢?
舊風俗能夠成立必有其背景故事與社會需求,譬如春節時家人團聚、端午時吃粽子划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都蘊藏著濃濃的中國風情,如果身為中國人都不珍惜,別人要怎麼看待呢?近來流行文創產業其實就是在固有的文化中找題材與靈感,讓熟悉文化的國人回味,也讓憧憬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共享,這些都是充滿意義與商機的民俗,當然值得我們保留。
中國人向來是慎終追遠、敬老尊賢的,所以有一些風俗是與緬懷先人、照顧老人相關的,譬如清明祭祖與重陽敬老。話說只要是個人,遲早會成為老人再成為先人的,站在承先啟後的立場,應該沒有人反對這樣的習俗,否則將要跟自己過不去,所以當然也是值得保留的啦。
中國原本是以農立國的,所以很多風俗與農業息息相關,尤其與農民曆相關,這些習俗應屬先民們的農作智慧。如果你不從事農作,那麼這些習俗與你的關連不大,就把它當作常識好了;工商社會的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所以還滿流行當個都市農夫的,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份子,必然能夠體會這些習俗的可貴。
風俗那麼多當然不可能全部都能與時俱進,譬如與法不符的,與人道相違背的,成為進步的阻礙的等風俗,必然成為優先淘汰的對象。為了個人的形象與利益,當然不希望被人視為不法、不人道、落伍的傢伙,所以你不會想當個食古不化的老古板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