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彼所不欲

人嘛是個社會性動物,不能獨自生活在野外,那麼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呢?《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凡受過教育的人大概都受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教誨吧,試問你有如此的教養嗎?如果換作現代的話語,好像叫做同理心吧。

有人說啦,「己所不欲」說穿了還是主觀的意識,欠缺客觀的理性對待;如果真的要換位思考的話,似乎該是「彼所不欲」才對。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比較合理,概因人們的價值觀差異還是蠻大的,你不想要的不見得也是別人不想要的喔;所以最好是設身處地的就受「彼所不欲」的想法囉。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那麼請問莊子到底知不知道魚之樂呢?如果莊子曾經是條魚,當然知道魚之樂囉,可是莊子畢竟不會是條魚呀!所以問題來啦,子非彼,安知「彼所不欲」呢?有時候啊,有些人甚至於不知所欲為何呢?不信你看那些愛情故事裡,男女主角都嘛是經過一番事情的折騰之後才確認果然是天選的一對嘛。

既然「彼所不欲」不是你可以妄加猜測的,那麼該如何行使呢?總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的吧。幸好世上還有所謂的普世價值,彼既為人,那麼普世價值應該也含括彼的價值吧。也就是說改成「普世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才勉強行得通的。那麼何謂普世價值呢?維基百科說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又稱普世倫理,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此後對普世價值的一種闡述是:「普遍尊重人權和人的尊嚴、法治、正義、平等和不歧視的世界;一個尊重種族、族裔和文化多樣性的世界......一個公正、公平、寬容、開放和具有社會包容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最弱勢群體的需求得到滿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