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8日 星期五

生不如死

在以前,如果活著不如死去的好,便稱之為生不如死,用以形容活得極度無奈與痛苦。可是生活用語的意思通常是會隨著時代演變的,據說現代流行的「生不如死」是在說出生的人口已不如死去的人多囉;長此以往的話,國家、民族的人口就要逐漸減少了呀;至於會減少到什麼程度呢?竟然有學者說輕則國家衰弱而重則民族滅亡的呦。

或許有人會說現在的人口壓力是歷來最大的,那麼人口的減少不是正好可以減輕人口壓力的嗎?是的,人口的壓力的確減輕了,可是人口結構的急遽變化才是問題的核心呀。幾十年前有所謂的二戰後嬰兒潮,等到這些嬰兒長大後確實帶來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可是幾十年後的現在這些人都已經或快要成為老人啦,偏偏這時的人口出生率卻大幅下降了,這表示未來的年輕人需要扶養很多老人,而且越來越糟糕的呦,早已超出他們的能力範圍囉。

既然事態如此嚴重的話,那麼政府是不是該有所作為呢?比如說鼓勵結婚、獎勵生產啊什麼的。其實這些措施早就在實施了,不但已經獎勵生產了,甚至連育兒、住宿方面也都給予補助了,可是成效卻每況愈下。到現在啊,就連各級學校年年都需縮減規模才能回應這股少子化的浪潮衝擊。更重要的是現代年輕人的打拼念頭越來越不理想啦,什麼躺平族啦、啃老族啦、宅男宅女族等紛紛出現,而且年輕人的自殺率好像也逐年昇高,不想活了都。你看這樣的社會還怎麼了得喔。

想要追根究柢的話,須先了解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困境;好好的一個有為的年輕人為甚麼會想要躺平、輕生呢?是不是現代的社會出現了甚麼大問題了。記得小時候雖然生活不怎麼樣,但是深信只要夠打拼必然能夠改善之;可是現代的年輕人好像不這麼想了;他們覺得生活太難了,沒有什麼希望了,於是好死不如賴活著,得過且過囉,至於成家立業啊什麼的,那就再說啦。

醫生說治病須對症下藥,才能解決這「生不如死」的困境。政府不能只是單純的鼓勵結婚、獎勵生產,而是開創年輕人的發展機會,讓他們能夠看到希望、看到未來;只要他們對未來有信心,就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動力;待其事業有成之後,自然會想到組成幸福的家庭,並養育可愛的後代了。至於如何開創年輕人的發展機會,那就要看政府的能耐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