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存在感

百度百科說:「你察覺到具有價值的事物被你影響而產生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存在感。」。意思是說你的影響力發揮作用了,因而覺得自己有存在的意義。近來流行在各大景點打卡討拍的網路次文化,如果你的打卡維繫了該景點的知名度,或者維繫了你自己的能見度,勉強算是有些作用;可是如果別人對這樣的討拍舉動麻木了,那麼這種存在感有沒有問題呢?
《衛靈公第十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人生苦短,可能也很無趣,所以有沒有存在感很重要,於是有人處心居慮的營造它,譬如公眾場合總是要發出些聲音以引起眾人的注意,或者在公益活動裡大動作地奉獻著。如果眾人感戴其功德,或者感受其卓見,那麼這樣的影響力很確實;如果適得其反,那麼你覺得呢?
由於存在感考究的是對人的影響力,所以自我感覺良好是無濟於事的,或者是說你必須對人做出效果來,這不是有效率就可以了;而有沒有效果在於有沒有弄對眾人的需求,才好對症下藥。由於存在感考究的是有價值的事物,所以對無價值的事物產生了效果還是沒有用的,那麼有價值的事物會是甚麼呢?多半與民生經濟攸關。
存在或許是存在了,可是能有多大呢?那與時間、空間相關。譬如說你想對過去與未來刷存在感,恐怕是力不從心吧,只有當下的存在感比較踏實些。譬如說你想對非洲人、美洲人刷存在感,可是你又不是生活在那裡的人,那裡的人根本就不認識你,如何存在呢?所以你須弄對時空環境,才有可能做出些效果來。

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忍受與享受

百度百科說:「忍受的意思是把痛苦、困難、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而享受是生命在存活過程中,通過身體器官、思想意識的作用,使生命自身產生愉悅、美好的一種體驗與感覺。」。從這解釋可以發現,享受包含著思想意識的作用,而忍受只是勉强承受而已。我們在鋒面或颱風過境時,可以看到陽光與雨水同時出現的現象,那麼忍受與享受可能同時出現嗎?
談過戀愛的應該知道其中的百味雜陳,相處的甜蜜卻引來短暫分手的思念(,結婚前當然是分開住的),而濃烈的愛意也醞釀著不可理喻的醋意,所以相互關懷成了相互拘絆,弄的情與仇好像只有一線之隔,互相纏綿與互相傷害交互影響著;那麼戀愛期間的忍受與享受看來真是同時發生的了。
時機歹歹,外出謀生活當然是很辛苦的,可是一家老小嗷嗷待哺的,能不戮力以赴麼?回到家時看著一家人的和樂溫馨,好像辛苦總是有代價的,在外的總總辛勞化成了家庭幸福美滿的磐石,而堅韌持家的成就感也隱隱地散發著;那麼家庭生活的忍受與享受看來也是同時發生的。
如果說讓你把吃苦當作吃補看待,那是很殘忍的做法;可是如果一面忍受也能一面享受著,會不會比較人性些呢?就像有些特別的料理就是酸甜苦辣鹹兼具的,卻讓人回味無窮。有些人遇到困難只能看到必須忍受的苦楚,卻難體會潛藏的意義,因而錯失了享受的真諦;如果只是一直忍受著的,當然找不著英雄好漢囉。

2018年8月4日 星期六

期待與等待

為了使事情順利圓滿,我們經常需要等待,而等待通常是成功經驗的複製過程。譬如結果累累的果樹杵在那裏已經很久了,可是果子還是很青澀,需要再忍耐一段時間待其紅熟;樹上的果子終究會自然熟成的,關於這點我們很有經驗也很有信心;譬如每天上班、上學也須等候公車、地鐵,我們同樣清楚車子是會來的,只是偶而會慢分而已。
我們偶而也期待一些事情,譬如說傳說中的愛情、王子與公主婚後的幸福日子、兒女的鵬程發展、事業的開花結果等。期待中的事情通常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誰也不能確定好事能否如願降臨,這要靠老天的保祐、貴人的扶持,更要靠自己孜孜不倦的努力,再加上些許運氣。
你應該已經注意到,期待與等待事情的成功率很不一樣,譬如說等待長大,除非中途出了甚麼意外,必然會隨著日子的消逝而逐漸長大的;這跟阿公阿嬤的老去是一樣可以預知的,所以你不會說是期待著長大。期待的事情就很不一樣了,通常越是期待越是失落,而越會失落的事情卻更期待。
既然期待總是那麼不靠譜,那麼還要期待嗎?不知道是誰發明的「有夢最美」,既然最美,那麼無論如何都要做夢囉;夢想中的事其實就是期待的事了,既然燈光美氣氛佳的,當然是要給他期待下去的嘛。都說人生苦短,如果連期待的自由都給剝奪去了,那豈不是不自由毋寧死麼?

無名火

維基百科說:「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五行的意義包涵藉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從革)、木(代表曲直)、土(代表稼穡)。」。中醫相信人身即是個小宇宙,所以五行也被配置於人體器官的組成,可是好像只有火被用來形容身體的狀況,而且無處不在,這是為甚麼呢?
譬如說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口乾舌燥的,被說是肝火太大;譬如說暴飲暴食,弄壞了腸胃,被說是胃火上升;譬如說受人撩撥,情緒失控,被說是脾火失調;譬如擔驚受怕,疑神疑鬼的,被說是心火不整;其實中醫的上火就是西醫所謂的發炎,而慢性發炎可能比急性發炎還要嚴重,因為它是長期性的而且容易被忽略。
除了生理上的火,其實還有心理的火,譬如妄圖不該想的東西叫做慾火;可是如果心裡頭不舒坦,好像有一把火燒著,又不知道該怎麼形容它才好,於是有人乾脆就叫它無名火好了,反正大家一聽就懂。佛教謂不能了知現象的真實性的原始愚痴叫做「無明火」,不知這「無名火」與那「無明火」是否相通呢?
《易經》第六十三卦是水火既濟,有人說水火既濟表水火陰陽調和,一時平安和樂之象。主吉中帶凶之象。水火本相剋,因一時環境或人事所影響,而暫時相安無事,但終非常久之象,必有所沖剋而敗。西醫應付發炎大致使用消炎藥,藥效雖很快,可是後遺症蠻多的,與水火既濟的卦理似乎相通:中醫的方法豐富些,除了以水滅火外還需長期的調養身子;至於無名火,那是心病,藥石罔效的,通常只能修身養性自我排遣了。

2018年8月3日 星期五

學做人

我們常聽到做人難的感嘆,因為順了姑意或許就拂了嫂意,人多嘴雜的實在難得各方的周全。本來嘛,講到錢就傷感情,而利益與金錢應是互通的,同樣傷感情。你是否聽過賣傘與賣扇的故事:有個婦人有兩個兒子,一個賣傘另一個賣扇,天雨了擔心賣扇的兒子生意清淡,天晴了又擔心賣傘的兒子生意差,如果這老婦求菩薩保佑她的兩個兒子,那麼菩薩該怎麼辦呢?
網路上可以看到「先學做人,才好做事。」的說法,意思是先得人和再求政通,那麼在各方贊助下自然水到渠成囉;可是政未通的何處可求得人和呢?俗話說「雞生蛋然後蛋生雞」,可是馬上有人反對說是「蛋生了雞然後雞才生蛋的」;我說雞與蛋早就存在了,有蛋的須先孵出雞,而有雞的趕緊催牠下蛋吧;所以會做人的以此幫襯著辦事,而會辦事的順勢聚集人氣,兩者應相輔相成才好。
國父曾經說過「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可是《論語·泰伯》卻說:「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說不做大官的應該就沒有立場干政了;這兩種說法好像不相容,而兩邊都是聖人說的話,小的該如何自處呢?或許這也是做人難的一種處境吧。依我看,立志做大事也須做大官可能比較順暢些,畢竟資源與決策權與大官的位子是綁在一起的,沒有資源如何做人哪。
ㄧ般人的觀念,學生就是來讀書的,學做人那是就業以後的事;可是都說做人難哪,就業以後再來學還來得及嗎?會不會先被噹的滿頭包呢?其實學做人從學生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就算是學生也有當幹部的,只要是為人服務就算是從政吧;有沒有聽說過班聯會主席的經歷還可以當作很好的工作經歷呢,有當過班長的至少還算是經歷過做人的種種難處吧,而學問只有在困難中才得以累積。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心理測驗

如果你有上網或看電子報的習慣,必然看過心理測驗這方面的訊息,不知道是為了充版面還是真有此流行,這些測驗總是三不五時的出現著。如果測驗的題目聳動,或者你正好有這方面的困擾,就會吸引你進入瀏覽。測驗的結果有時你認為是譁眾取寵,有時也會覺得心有戚戚焉,好像講到你的心坎裡了。
中國人喜歡算命,你想必也有算過命的經驗吧,如果算過比較多次或者提到的內容很多,必然有些是準的;人腦容易有局部放大的作用,那幾次準的必然使你印象深刻,深信算命的可信度;而那些不準的只當是你沒找著到道行高明的老師罷了。心理測驗與算命的有些類似,當然有準與不準的,可是你會盡量相信那些準的,而不經意的忽略掉那些不準的。
信不信由你,當你收到某個信息便會在你的腦裡留下影子(印象),如果ㄧ再接收到類似的信息,那麼這些影子便會逐漸成像了。《戰國策·魏策二》:“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三人成虎」這個成語應該聽過吧,而你是否也有類似的經驗呢?話說心理測驗就是有這般的導引效應,使你逐漸相信某些事,尤其是提到你最在意的好事或者壞事。
如果你天性喜歡別人的鼓勵,那麼或許你適合這類的心理測驗,只是要忘掉那些說你不好的而記住那些說你好的(其實你已很擅長這麼做了);如果你是個天生憂鬱的人,那麼最好盡量避免心理測驗,因為你只會記取那些難堪的而看不見讚美的;如果你的性格比較堅定,那麼看與不看都無所謂了,反正你只是把它當熱鬧看,消遣一下又有何妨。

2018年8月1日 星期三

無意識的行為

在古老的習俗裡有「男抖窮,女抖賤。」的說法,通常精神放鬆了才會不由自主地抖了起來,所以意思是說遊手好閒、不思正務,或者行為不夠端莊吧。可是近來有醫學報導卻說長坐不太健康,三不五時抖抖腳或可改善之;完全相反的觀念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學過的「父子騎驢」的故事,好像也是各說各話莫衷一是的;其實說穿了愛抖腳只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自我放鬆用的。
請問你有沒有發呆的習慣呢?那種不由自主的維持著某一特定姿勢達數分鐘之久的行為。如果問你在想甚麼呢?可能有些惱怒(被質疑了),可能有些忘我,反正是沒有切確答案的神遊太虛唄。如果偶而發呆那沒甚麼;如果三不五時地發呆,好像有些嚴重了;如果經常發呆,該不會是得了失智症啊甚麼的;說穿了,同樣只是無意識的行為,可能那時的腦袋需要放空吧。
或許你想問無意識的行為有價值嗎?坦白說沒有肯定的答案,太上老君說過「無才能生有」,虛無了才會跑出靈感來的嘛;可是多半情況下根本沒有孵出丁點靈感啊,該不會是趁機休息吧。記得小學老師說過彈性疲乏的故事,腦筋確實不好ㄧ直緊繃著,只能說偶而放鬆有益健康囉。
說到這裡,腦中閃過孔夫子「過猶不及」的那句話,彈性疲乏或許是該避免的,可是一個勁兒的放空有沒有浪費光陰的嫌疑呢?無意識的行為當然是不由自主地發生的,可是有意識的覺醒還是辦得到的呀;試問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放任員工ㄧ直發呆或抖腳嗎?,那會不會是太閒了呢?所以奉勸諸位,還是減少(或者收斂)無意識的行為吧(,以防不測之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