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人以群分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如今這成語已演變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物以類聚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種種跡象顯示,大家似乎比較清楚些,反倒是人怎麼以群分的反而好像弄不明白了;這有點事不關己關己則亂的現象了,怎麼會這樣呢?有人說啦,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啦。

漢.班彪〈王命論〉:「是故劉氏承堯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據說古代有名的部落皆始於氏族,意思是說同一個部落通常有血緣或親戚關係,當然也都是同仇敵愾的自己人囉,所以得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開創前程的自家人啦。基於此,那時「人以群分」的基準大概就是部落或氏族吧。

可是歷史始終分合難定,戰亂始終紛擾不停,打著打著把各種氏族都打成一團了。有人說這是文化(語言、文字、習俗等)形成的過程,也有人說這是民族形成的模式,反正到後來呀已經形成各種民族了,也就是說「人以群分」的基準已經換成民族啦。

有人說啦,目前的國際組織係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民族的呀。是的,現況的確是如此,所以當然有以國家作為「人以群分」的基準的;但是如果內部各民族不能融合的話,各民族經常有想獨立自主的念頭喔。

又有人說人離不開宗教信仰,「人以群分」的基準應該是宗教才對吧,比如說基督教呀、佛教呀、穆斯林呀甚麼的。還有人說人離不開思想主義,「人以群分」的基準應該是思想主義才對吧,比如說資本主義啦、共產主義啦、社會主義啦甚麼的。

你想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前兩句為何呢?不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麼!是的,人就是因為有意識與感情,可以融入各種不同的情境,所以角度不同的話,「人以群分」的基準當然就不同啦。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閒暇人等

我們常說的閒雜人等大概是指嫌人與被人嫌之間的關係。比如《水滸傳》第六回:「自明日為始掌管,並不許閒雜人等入園攪擾。」,你想啊,主人翁壓根就不歡迎所謂的閒雜人等,一經發現就認定是來攪擾的,肯定不會好言對待的吧;說不定還要提告對方侵入民宅之罪呢,再不忍著點兒便要拳腳相向了。

可是閒暇人等就不一樣了,這是有心與無心之間的關係了,那麼這將會有什麼結果呢?有人說:「有心盼明月,怎奈明月照溝渠。」,這大概是指踢到鐵板了,吃上閉門羹,別有一番苦澀滋味呀。也有人說:「無心插柳柳成蔭」,說不定這就是所謂的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囉。還有人說:「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既然好不容易尋著了,怎麼能不把握著呢?

你說一樣都是閒著也就閒著,為甚麼結果差了那麼多呢?有人說這是心態的問題啦,心態封閉則來者皆不善,而心態開放那麼就要看緣份是否到囉。《水滸傳》第三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是的,俗話還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緣分到了據說連城牆都檔不住的。

試問你喜歡把別人當作閒雜人等還是閒暇人等呢?有人說這要看心情,心情不好管他是誰!還有人說這要看顏值,來個英俊小生或者顧盼生姿的美女怎麼好拒絕呢?又有人說這要看人品,溫文儒雅的人歡迎還來不及呢。依我看這是機會問題,可是如果心態不對,那麼甚麼機會都不會有啦。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閒談公平

有人說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個人承担着他應承担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試問你同意這麼定義的公平嗎?那麼請問何謂合情合理?是居於輿論所認定的說法叫合情嗎?還是居於法律所認定的準則算合理呢?還有,何謂不偏袒呢?是指法院的判決嗎?

據說如今已是法治的時代,而且輿情通暢著呢,凡事的爭議蓋以法院的判決為準,那麼如今已是公平的法治社會囉。可是有人立馬跳出來反對說法律是為有錢有勢的人設定的,輿論可以製造的,甚至有人說司法已死,法院的判決乃專為有錢有勢者的擺設而已。那麼司法真的已死了嗎?法律之前的眾生平等呢?

是的,法律之前的確眾生平等(面對一樣的法律條文),可是資源不公平、資訊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天賦也不公平,又如何能確保公平呢?如果強為了立足點的公平,來個資源公平、資訊公平、教育公平呢?就算真的能這麼做了,天賦也能公平嗎?還有,資源公平、資訊公平、教育公平、天賦也公平的社會究竟有何意義呢?難不成要回到石器時代才算公平嗎?那麼人類的進化該置於何處呢?

社會需要秩序,法治已經優於人治了,不然還要退回皇帝的時代嗎?你說社會難得公平,其實國際間更是難得公平。你看啊,國際間資源的分配何其不均,暗地裡的勾結何其紛擾,民智的發展也是天差地別,而國際組織更是早已被強國壟斷了。國際間雖有國際法但通常只能是個擺弄,在有利的時候則高唱著高調,而不利的時候嘛就另當別論了。可是國際社會仍需不斷運行啊,公不公平嘛,喊一喊就算了,不然的話還要武力相向麼!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三下咬還未見到餡

如果要你形容好吃的小籠包,該會是如何呢?皮薄餡多應當是基本要求吧。當然啦,皮咬有勁而餡味醇厚也是必須的吧。可是如果你吃到某種包裹著的食物,竟然是〝三下咬還未見到餡〞呢?這未免太掃興了呀,是誰弄的甚麼玩藝兒啊。其實〝三下咬還未見到餡〞是句台語,那麼請問這句台語是何意呀?

如果你遇到某個陌生人,而你需要與之交手,幾經試探後仍未探出些許實力來,那麼你會怎麼形容他呢?你或許會說〝三下咬還未見到餡〞吧。如果你正在測試某個遊戲的關卡,試了幾回還是摸不著頭緒,那麼你又會怎麼形容呢?你或許也會說〝三下咬還未見到餡〞吧。是的,〝三下咬還未見到餡〞是句直白的台語,它的意思可以是以上的某種情境呦。

從正面看,〝三下咬還未見到餡〞或許是說沒啥料子可言;可是從反面看,卻是深藏不露,不顯山不露水的。中文常有弦外之音,台語雖然直白並不表示就沒有弦外之音,比如說年過三十好幾還看不出有甚麼成就之類的。再比如孟子也有〝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之類的論調。總之,大器晚成者亦有終究不成的風險啦。

都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可是如果子孫不怎麼樣的話又當如何呢?有人說啦,或許這就是個沒有餡的饅頭啦,如果可以煎個蛋或著肉片的話,夾著吃再配上醇厚的鮮奶也是不錯的餐點喔。你看那些讀中、小學就送出國留洋的富家子弟們不就是這麼幹的麼!要他們擠那國內大學的窄門就免了吧。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五大三粗

常在小說或古裝戲裡聽到「五大三粗」,大概知道是指身材方面,但究竟是哪五大三粗呢?有人解釋說「五大」的意思就是虎背熊腰,其中的五大是指頭大、手大、腳大、肩膀大、力氣大。「三粗」就是男人的脖子粗、腰粗和腿粗,這樣的男人比較符合當時的審美,也是男人健碩之美的體現。可是依照戲裡的氛圍好像不是這樣子用的呀?

又有人說啦,五大三粗是一個褒義詞,其實是指一個人的身體雖然粗壯但其實就是個沒有文化的粗人,這麼說好像比較符合戲裡的意思喔。你想啊,在農村裡,五大三粗的人適合幹活,或可迎合人們的青睞;可是戲裡的故事多半發生在熱鬧的城市中,而在宋代以後啊重文而輕武,人際交流上如果沒有點文化底子那麼是不怎麼體面的呀。

時至今日,各類人才好像都能得到發展的機會,那麼五大三粗的人如何呢?有人說適合幹體力活,可是現如今已沒有多少提得上檯面的體力活啦。又有人說可以當運動選手呀,這種機會倒是有的,只是不知道運動天賦如何,光是力氣大的機會可不多呦。還有人說適合當警察或侍衛之類的,或許還不錯啦,如果能勤練武術的話。

醫生說啦五大三粗的人可能潛在某些疾病,比如說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啊什麼的,或者是心血管方面的風險,尤其是那些腰特別粗的。還有啊,脖子特別粗的也需檢查是否有甲狀腺方面的問題。平日裡猶須特別注意飲食方面的控制,不然的話很容易變成胖子的,如果貪吃而運動不足的話。當然啦,現如今教育機會普及,五大三粗的人依然可以唸個好書,如果五大三粗又有文化的話,還是不錯的啦。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轟轟烈烈

轟轟烈烈是個成語,形容聲勢浩大,足以震撼人心。《文明小史》第三五回:「只待一朝有了機會,轟轟烈烈的做他一番,替中國人吐氣,至於大局也不能顧得。」。記得第一次看到轟轟烈烈這個成語是在形容先烈革命的大事業上,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共同的印象吧,因為我們都是在民國革命之後出生的,這使得我們脫離了皇帝的掌控,進入了民主的時代。

只有形容先烈革命的大事業才能用得上轟轟烈烈這個成語嗎?其實好樣也不是這個樣子的;如果你看過巨浪滔天拍打在礁岸上,然後噴出幾層樓高的水花,大概就能領略甚麼是轟轟烈烈了。我老家在海邊,每當強烈颱風來臨時鼓起的長浪有六米高的、也有八米高的,甚至更高,當這些長浪打在堤防上時也都是這般轟轟烈烈的

據說站在大瀑布底下也都是那麼轟轟烈烈的。比如說那些馬蹄形的黃果樹大瀑布、尼加拉瓜大瀑布、維多利亞大瀑布、伊瓜蘇大瀑布等都是這樣子的;甚至於高度夠高水量夠大的直立形瀑布也能有這樣的效果呦。還有人說在那黃河的龍門觀浪也是轟轟烈烈的。又有人說那鋪天蓋地的沙塵暴襲擊過來時也是轟轟烈烈的。更有人說那強烈颱風登陸時更是這般轟轟烈烈的,都要嚇尿囉。

據說有些人在年少立志時也都是那麼轟轟烈烈的,只是後來就那個了啦;沒辦法呀,時不我予也,非我所不能也。也許在旁人眼中一般人的一生都是那麼庸庸碌碌的;可是當事人的感受絕非一般的啦。你想啊,在所謂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裡討生活有那麼容易嗎?爾虞我詐、棉裡藏針的路數沒遭遇過嗎?更別提那沒日沒夜的加班打拼了,這般奮鬥到死用盡了所有精力難道不能算是轟轟烈烈的嗎?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胸有成竹

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了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文言文似乎不太好懂,有人翻譯其意思大概是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過書的應該知道「胸有成竹」的成語吧,後用「胸有成竹」比喻處事之有定見。可是據說世上的竹子種類還蠻多的,維基百科說:「竹,又稱竹子,是竹亞科植物的通稱,屬於禾本目禾本科,可分為3族、約123屬,是禾本科中唯一具有喬木形態的類群,如熱帶型的簕竹族與溫帶型的青籬竹族,但也包括低矮的草本竹類黍竺族。」。那麼你說胸中有簕竹族或者青籬竹族的形象,可以用來描寫草本竹類黍竺族嗎?這好比胸中雖有麻竹的形象,好像不怎麼方便據以畫出唐竹的樣子的吧。

記得小時候的國文老師教導我們使用「胸有成竹」成語的時候,好像也是鼓勵我們做事情先要有「胸有成竹」的定見,方能說什麼像是什麼,而畫瓢呢也總有葫蘆的樣子的。可是長大後,理工科的教授們卻告誡我等須實事求是,不能樣子像的就可以了,那麼哉似乎有些過於籠統的喔。比如說人有兩隻腳,但不是有兩隻腳的就算是個人喔。再比如說人類雖為靈長目的一員,但人科與猿科畢竟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呦,而猿與猴當然也是不盡相同的啦。

在古代,想培養「胸有成竹」的能力亦屬不易,而蘇軾所稱「胸有成竹」的人算得上畫竹的賢達了吧。可是在多變的知識爆炸的現代,「胸有成竹」的人只能畫出心中熟悉的那種竹子而已,恐不能滿足眾人的胃口呦。更何況一個畫家總不能老畫那竹子的畫作,而沒有其他的作品吧;不然的話,日子恐怕不怎麼好過了。在知識爆炸的世代裡,好像遇上甚麼便要能學習甚麼,而學會甚麼便要能運用甚麼,斷不可拘泥於成規,才算得上豁達與灑脫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