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家都窮,居住環境狹窄,有上、下舖的床常見到,夾層屋也很普遍,這些我都睡過、住過。睡上舖上下不便還可能撞到天花板,睡下舖一不小心就會撞到上舖,睡半樓無法站直,這些都是令人難過的居住環境。
長大後,生活已改善,上、下舖仍常見於學生宿舍,但下舖已換成個人的讀書桌櫃,感覺沒那麼糟糕了,但是天橋、高架橋卻越來越多了,高樓林立層層疊疊,疊床架屋的不舒服感覺依舊。
工作後,疊床架屋的現象被發現在制度上、法令上、人事上、組織上,幾乎無所不在。疊床架屋既然那麼不舒服,理應被檢討、改善,但事實並非如此,怎麼會這樣呢?
疊床架屋的成因有先天、後天之別,先天的可能是資源不足、地形限制或必然的設計如高速公路交流道,基本上事先已知會有層疊的情形,設計上會儘量的予以妥善化,譬如高樓大廈中也有美輪美奐的豪宅;後天的就差強人意了,因為不是預料中事,只能因陋就簡、將錯就錯。
天下事物皆有其成長的特性,發生層疊現象不可避免,但處理的心態、結果卻有明顯的差異,譬如火車,一節接著一節挺自然的,鸚鵡螺一圈圈往外長挺漂亮的,前面提過的豪宅挺闊氣的。因為它們已知會這樣,每個關鍵組織、制度、資料欄位都會預留成長空間或溝通介面,早就設計好了,以避免尷尬的發生。
不久前,資訊行業方才度過西元千僖年蟲、民國百年蟲,這些就是純屬意外了,謹慎如資訊業都有如此重大短視與疏漏,可見成長問題之難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