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在滾滾紅塵裡淬煉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說明了魚需要藏身而人需要包容;我們常看到魚群在激流裡閃著鱗光,那是因為魚除了需要藏身更需要覓食,只有在激流裡能同時滿足這兩項需求。這好比人需要在吵雜的市集裡打拼,既為了安生也為了餬口。

白居易〈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 留司官。似出復似處,非忙亦非閑。為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小隱於野,只能獨善其身而且索然無味,大隱於朝固然痛快,然變生肘腋難以應付,故白居易選擇中隱;個人覺得:不食人間煙火怎知愁滋味,庭院既深深怎能知民間疾苦。

話說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見性成佛。如果佛祖滿足於已然見性成佛,那麼普渡眾生的偉大志業如何成就?而見性成佛的天機如何傳承?果其然則佛不成佛矣!故成佛者只有入世的修練,絕無出世的法門。

《易經》系辭: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世人或已熟知變通的道理與好處,但未必意識到變通實肇因於窮困,而窮困概為不知變通的後果。如果採行出世修行的道路,那麼只會面對個人的小窮困,必然悟不了窮通達變的大道理;如果採入出世修行的道路,那麼必須面對社會的大窮困,故而能於大苦難中尋求真解脫。

現代的教育制度,從幼稚園唸到博士班凡二十餘載,如果沒有走入社會只能說是閉門造車,所以初入社會時只能當個新鮮人而不是博學之士。一旦走入社會必然發覺書到用時方恨少而陷於窮困的地步;此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法門就開始發生作用了,一旦突破了這個門檻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博學之士。

2015年9月20日 星期日

龍的傳人


中國人以十二生肖來賦予個人出生年的屬性,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除了龍以外都是大家熟悉的動物;根據科學的研究,龍是不曾存在過的動物(恐龍不是中國人所稱的龍),那麼龍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為何成為皇家的圖騰?為何成為吉祥的化身?又為何具備了通天達海的本領?

有人說龍是以鱷魚為原形想像出來的,也有說是蛇,也就是小龍。可是,被稱為龍的還有土龍(波露荳齒蛇鰻),圍棋裡被追殺而不肯放棄的的一大串棋子也叫大龍,甚至在中藥界稱蚯蚓為地龍。總之,龍的確是不存在的,但穿鑿附會的龍卻是無所不在:車流不斷叫做車水馬龍;有一種化纖原料叫尼龍,以前流行過化纖布料的學生制服,那種布料乾脆就叫特多龍;最誇張的是聽不到聲音的人竟然叫做聾子,怎麼會這樣呢?龍聽不到聲音嗎?無所不能的龍ㄟ。

《周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在易經裡經常出現龍的意象,譬如開張明義的乾卦:『元,亨,利,貞。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九四:或躍在淵,無咎。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上九:亢龍有悔。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周易本難理解,可是用來證明“龍”原非動物,而是指一種政治現象、卦相或局勢卻是不難理解啊。

龍既然不存在,那麼我們就無緣體會祂通天達海的氣勢了嗎?其實也不是:當我們身處深山,偶而瞥見雲瀑翻過山巒時,那股叱吒風雲、翻騰入雲海中的豈不是一條活靈活現的真龍乎!當黃河墬入壺口瀑布時,萬雷崩騰、水氣冲霄,那龍不也是若隱若現於其中乎!還有從空中鳥瞰蜿蜒的河流、起伏的山脈,豁然驚覺世上的龍還真的不少呢!

在民歌發達的時代裡,曾有人譜了一首「龍的傳人」,還曾廣為傳唱於大街小巷中,也沒有聽見過甚麼反對的聲浪,概率皆以身為龍的傳人為榮吧;但既不知龍為何物,何來龍的傳人乎?吟唱之際不覺心虛乎?幸好中國人向來稱呼黃河為母親河,黃河究係是輾轉於黃土高原的一條巨龍,那麼以黃河為母親的中國人自稱為龍的傳人就不算太離譜了嘛。如果還是覺得有些慚愧,不妨細讀一回道德經的「以水為師」篇,或可領悟幾許天機,畢竟為龍者專門於治水者也。

2015年9月12日 星期六

是非曲直


我們現在已習慣於使用數位相機,而幾乎所有的錄音、錄影設備也都改成數位的,那麼數位究竟是指甚麼呢?這要從數位訊號談起:數位訊號的基本單元只以01個狀態表示,而一連串的01卻可以描述極為複雜的訊號,因此得以長途傳送或長期儲存而不會失真;也就是說數位世界裡永遠只有是非題,而這樣的世界在真實的情境裡是不復存在的。

仔細回想我們走過的路,有沒有又直又長又平的呢?應該不存在吧!再仔細回想我們做過的事,有沒有一成不變的呢?恐怕也沒有吧!也就是說單純以是非題的眼光衡量事情是有問題的,可是我們的司法結果、錄取標準、選舉結果、重大抉擇等卻必須是個是非題,所以家事永遠難斷而世事永遠難平。

學校教過,點與點之間最短的距離是直線的距離,所以兩地往返最有效率的路徑當然是筆直的通過囉;可是這樣真的行得通嗎?筆直的一再穿過牆頭、穿過山頭、跨過溪流會是好方法嗎?所以世上才沒有又直又長又平的路,不是嗎?所以是非題也才會通通被修正為選擇題的嘛!

記得小學課本裡有愚公移山的故事,小時候讀來覺得有些感人,長大了卻越發覺得愚蠢:首先,良禽擇木而居,居家環境閉塞的一定要死守著嗎?其次,那個山到底有多大,移走有可行性嗎?尤其是經濟上的可行性?再者,山固然不良於行,卻是安全的屏障,君不見四通八達的要地常成四戰之地嗎?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故事轉,能修正的才能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想弄明白是非曲直或許是人的天性,但凡事計較並非解決事情的最佳良策,能相互溝通、相互妥協才是相互適應、互通有無的機轉。

2015年9月4日 星期五

行禮如儀


當老師走入小學教室上課時,必然有班長高喊起立、敬禮、坐下的儀式,代表學生對老師教導的敬意。話說從頭,在小學生的心目中,老師無疑是最大的,甚至大過親身父母;到了中學,敬禮已可有可無,學生也不甚敬重師長;及至大學,已不時興敬禮了,而師長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早已江河日下、日薄西山了。

學生心智越成熟反而越不尊敬師長,是因為覺得長大了、成熟了可與師長平起平坐,抑或是覺得師長的本事不過爾爾不需要太尊敬;不記得在哪個作品裡看過:稻子成熟時總是低著頭的,竹子成熟時也還是哈著腰的,還有那榔頭是專門用來捶打突出的釘子的。

講到禮不可不提周公,因為制禮作樂正是周公的偉大政績,而且是制禮的始祖;所謂制禮作樂,就是通過“禮樂”的形式把階級社會中各等級的權利和義務制度化,固定化,使社會秩序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中;可是,封建時代已遠,連皇帝都已不復存在了,還需要維持這些禮嗎?

《論語 · 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話說中國是禮教的社會,在法律觀念尚未發達之前,社會的秩序是靠禮教維持的,且歷經兩千年而不衰;可是如今依靠法律來維持社會的秩序,卻是偷矇拐騙層出不窮;君不見紐約大停電即到處發生搶劫案件嗎?而311東日本大震災卻未聞有搶劫事件,這代表了甚麼意義呢?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方今去聖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彼九家者,不猶癒於野乎?」。如果日本人因為禮教而知何事該為何事不該為,而我輩卻棄禮教如敝屣,豈不是被孔子料中“民免而無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