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塞翁失馬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老子·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的故事或許正好可以用來詮釋道德經文的意思,只是故事性未免多了些,失了道德經想要闡述的真意,而道德經強調的是禍福相依、否極泰來的循環意義。譬如說某家人的經濟狀況變好了,卻也埋藏著奢侈的習性即將開始滋長吧。
有時候對事情的理解與想法有關,比如成績不好表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股市上萬點通常意味著頭部快完成了,那麼怎樣的想法才是正面的思想呢?那當然是從對自己有益的觀點出發,也就是說此時此地哪種想法才是健康的,譬如信用擴張過快就宜保守,而太平久矣當思奮發。
既然福禍相倚是一種常態,那麼享福時應不忘禍事或將不遠,應趁著生活寬裕時多積些資財以備不時之需;而身處困頓時應有長夜將盡的覺醒,才好於黎明時奮發即起,以便搶得先機,期早日翻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