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蒼海桑田

《太平廣記.卷六○.麻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麻姑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壽女神,見到東海三為桑田或為可信;可是如果一般人也這麼說,應該是吹牛的吧;雖然我們透過歷史知道黃河都曾改道過二十幾回了,那麼東海變成桑田有甚麼不可能呢?
據說臺江內海為17世紀臺灣南部的一座大潟湖,曾幾何時,如今的台江內海只剩下四草湖及鯤鯓湖等遺跡了。由此可證,所謂蒼海桑田只是沿海地區的淤積現象罷了。只是淤積過程需要好長的一段時日,非凡人的一輩子所能見證的。同樣的故事也發生於台北湖,據說康熙年間的台北湖就好大一個,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可以為證:「餘與顧君暨僕役平頭共乘海舶,由淡水港入,前望兩山夾峙處,曰:甘答門,水道甚隘,入門,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矣。行十許里,有茅廬凡二十間,皆依山面湖,在茂草中,張大為餘築也。」。
維基百科說:「Okjökull Ok冰川 )是冰島西部的一個冰川 ,位於火山Ok之上。 Ok位於雷克雅未克的東北。 冰川在2014年被冰川學家OddurSigurðsson宣布死亡。」。諾大一條冰川居然三兩下就不見了,果如此,一輩子就能見證的蒼海桑田,好像有點可能了。
話說不是你我都像麻姑一樣的變長壽了,而是溫室效應使得地形的變化加劇了。就像以前的北極海無論冬夏都是冰封的,可是現如今的北極海已經出現航道,成為兵家必爭、列強必搶之地了。科學家還說地球平均溫度上升2度的話,海平面會上升50-90厘米,而這時間點你我都是有機會看得到的,大約三十年後而已。

2020年1月30日 星期四

對照組

《增廣賢文》:「別人騎馬我騎驢,仔細思量我不如,等我回頭看,還有挑腳漢。」,這意思是說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可是為什麼知道比上不足而比下有餘呢?因為上有騎馬的對照組而下有挑腳漢的對照組。試想,如果看不到那騎馬的,是否就能滿足呢?現如今,汽車滿街跑,騎馬的又有甚麼了不起啊。
《荀子·勸學》:“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有人說沒見過世面的就不知道貧富的差距了,有些人一輩子過著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日子,你跟他講如何得以輝煌騰達可能是沒有作用的,因為他的認知只有安居樂業的居家生活。相對的,在商業社會裡努力掙扎著的小伙計,你勸他安份的過生活好像也沒有多大意義。
做實驗通常需要有對照組,才好判定實驗的效果,人生好像也需要有對照組,才知道自己過得像不像樣。比如說學校最喜歡弄什麼模範生、排行榜的,用以激勵學生的拚勁。出了社會好像已經沒有甚麼排行榜了,其實是無所不比,比打扮、比富有、比績效、比…。對照組有上下之分,就不知道你被放在哪一組了。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永遠比不完的,怎麼辦呢?其實人生有個自然形成的基點就是自己啦,而昔日的你就是最理想的對照組了。比如說你的學識、才能有沒有比去年長進,你的財富有沒有比去年增加,你的人望有沒有比去年好些呢?最重要的,你的健康有沒有越來越好,你的家庭有沒有越來越幸福呀!

2020年1月22日 星期三

如何看待風俗

一個文明古國傳承下來的東西必然不少,尤其是在民俗方面,可是俗話說「新例不設舊例不滅」,值此日新月異的社會演變,真的行得通嗎?如今的社會比較自由,約定俗成的風俗習慣未必仍有其約束力,可是舊風俗裡還潛藏著先民的智慧,該如何取捨呢?
舊風俗能夠成立必有其背景故事與社會需求,譬如春節時家人團聚、端午時吃粽子划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月,都蘊藏著濃濃的中國風情,如果身為中國人都不珍惜,別人要怎麼看待呢?近來流行文創產業其實就是在固有的文化中找題材與靈感,讓熟悉文化的國人回味,也讓憧憬中國文化的外國人共享,這些都是充滿意義與商機的民俗,當然值得我們保留。
中國人向來是慎終追遠、敬老尊賢的,所以有一些風俗是與緬懷先人、照顧老人相關的,譬如清明祭祖與重陽敬老。話說只要是個人,遲早會成為老人再成為先人的,站在承先啟後的立場,應該沒有人反對這樣的習俗,否則將要跟自己過不去,所以當然也是值得保留的啦。
中國原本是以農立國的,所以很多風俗與農業息息相關,尤其與農民曆相關,這些習俗應屬先民們的農作智慧。如果你不從事農作,那麼這些習俗與你的關連不大,就把它當作常識好了;工商社會的生活步調快、工作壓力大,所以還滿流行當個都市農夫的,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份子,必然能夠體會這些習俗的可貴。
風俗那麼多當然不可能全部都能與時俱進,譬如與法不符的,與人道相違背的,成為進步的阻礙的等風俗,必然成為優先淘汰的對象。為了個人的形象與利益,當然不希望被人視為不法、不人道、落伍的傢伙,所以你不會想當個食古不化的老古板吧。

2020年1月21日 星期二

責任與榮譽

以前上軍訓課總會聽到「國家、責任、榮譽」是我們國軍的基本信念;除此之外責任與榮譽也是常被訓示的道德要求;可是責任與榮譽是同一回事嗎?為甚麼經常要被綁在一起呢?是不是有責任感比較能帶來榮譽呢?還是有榮譽心的人比較有責任感呢?
維基百科說:「責任可以分為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亦可指個人或組織的責任。通常是指因為某種規範或當事人間約定,而發生使當事人負有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依維基百科的說明,責任是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義務,而所謂義務通常是被規範的,未必是出於內心的自發行為,只是怕被處罰而已。
維基百科又說:「名譽或榮譽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所獲得的評價,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信譽、信用,在傳統社會上,名譽可以用來評斷一個人的性格特質是否能夠反映誠實、尊重、正直、公正的價值觀。」。榮譽既是一種評價,那麼愛惜榮譽的人可否視為很是在乎評價的人呢?評價是客觀的、被賦予的,所以榮譽也許未必真正發自內心吧。
負責任的係因害怕義務無法承擔,愛惜榮譽的係因憂心受到負面評價,雖然未必發自內心,總是因為有所畏懼而克制著自己。也就是說爭榮譽的因擔心負評,他必須也是負責任的;而負責任的既承擔了義務,將因此而得到正面評價;看來「有責任感的比較能帶來榮譽,有榮譽心的人比較有責任感。」兩者好像皆可成立。

2020年1月20日 星期一

從善如流

《左傳.成公八年》:「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基隆市武崙國小成語詞典的釋義:「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別人的好意見。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這年頭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的已屬難得,可是「好的意見」該如何界定呢?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這一段是屈原投汨羅江前遇到某漁父勸他的話,可是屈原認為不該蒙受污穢的東西﹗故寧可投入大江,葬身魚腹。也就是說屈原認為舉世混濁而隨其流、揚其波不是善的,故寧死不從。
世上難有人自認為是那惡人,都嘛說是與善共舞的,可是同樣是與善共舞的人卻可能水火不容,那麼到底誰在說謊呢?或許沒有人在說謊只是價值觀有很大的差距而已。比如說東西方冷戰吧,雙方的人民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而對方是邪惡的。或許只有上帝才能排解誰是善的一方,可是雙方好像也都宣稱與上帝同在耶。
世風日下,能夠從善如流總是好的,不過因為價值觀的差異,實在弄不清甚麼是善了,所以只能說是順從輿論或情勢囉;至於輿論到底有沒有被人扭曲,情勢有沒有被人操弄,實在難以釐清啊。有人說為人處事要對得起良心,如果你願意秉著良心做人做事,至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而覺得可以頂天立地了。

2020年1月17日 星期五

盡人事以聽天命


《鏡花緣》第六回:「盡人事以聽天命」,盡人事聽天命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處世態度,可是有人認為這樣的態度有些消極,與人定勝天的積極態度有天壤之別。人定勝天是科技發達以後的思維,以為人為的力量,能夠克服自然阻礙,改造環境;可是人定勝天近來頗受挑戰,譬如難以克服地球暖化的挑戰即為顯例。
盡人事就是凡事盡力而為的意思,這個通常比較沒有疑慮,能努力總是要盡量努力的嘛。可是若從效率與效能的觀點看就不能這麼一概而論了。比如說年紀夠老的人病危,是否必定要急救呢?有人認為還能救的當然要救啦,多一天算一天;可是有人認為勉強維持生命已無做人的尊嚴,對家屬而言更是很大的負擔(可能成為植物人);目前的論調似乎比較傾向於後者。
聽天命的意思大概就是指結果由老天來決定吧。中國人一般相信命中有數這回事,特別是有關窮困、亨通、長壽、短命等的氣數是定好的。如果真是這樣,命中注定亨通且長壽的人還需要努力嗎?而命中注定窮困且短命的人是不是放棄算了呢?可是據說命中定數行大善事就能改動,行大惡的也能改動,那麼你認為呢?
現在,一般人都說「盡人事聽天命」,可是原文卻是「盡人事以聽天命」,請問這個「以」字有何意義呢?我覺得這是條件上的關係,也就是說須先盡人事然後才有資格聽天命。說得明白些,或許改為「盡人事以聽天命的轉變」就比較容易懂了呀。

2020年1月16日 星期四

互相對待

維基百科說:『在古典力學裏,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表明,當兩個物體交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必會成雙結對地出現:其中一道力稱為「作用力」;而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又稱「抗力」;兩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學定律如此,那麼人際關係呢?
如果你遭了人家的白眼,請問你會還以甚麼呢?如果你對人不禮貌,請問別人會有好臉色嗎?維基百科還說:「以眼還眼(希伯來文:עין תחת עין ayin takhat ayin;英文:An eye for an eye)是希伯來《聖經》中常提到的術語,為防範犯罪、作惡、或惡意傷人者,意為當你令別人有甚麼損失,你也應有相應的損失(必要接受律法訂定的制裁)。」,這意思應該很清楚吧。
相反的,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那是為何呀?是笑的時候比較可愛,還是笑的時候比較謙卑呢?人嘛多少都有爭強好勝的心,既然別人都已經認輸了,何必一定要使人難堪呢?俗話還說窮寇勿追,被逼到牆角的人會有甚麼反應是難以掌握的,還是留個餘地吧。
「互相對待」是句台語,意思是說你怎麼對人別人就會怎麼對你。想對自己好些嗎?試著先對別人示好,別人就會對你客氣了。都說和氣生財,大家都客客氣氣的,這社會氛圍不就祥和了麼。記得,就算你一時佔住了理,也千萬別學甚麼理直氣壯;萬一哪天換別人佔了理,你才有台階下。

2020年1月15日 星期三

追根究底

世上有兩種極端的人,一種凡事不聞不問,另一種凡事喜歡追根究底,不聞不問的或許不好,那麼喜歡追根究底的好不好呢?維基百科說:「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通常位於地表下面,負責吸收土壤裡面的水分及溶解其中的離子,並且具有支持,貯存合成有機物質的作用。」,也就是說「根」基本上是不外露的,你要追根究底必然需要先刨了別人的根底,你說這樣合適嗎?
維基百科還說:「非破壞檢測(Nondestructive testingNDT),是在不影響檢測對象未來使用功能或現在的運行狀態前提下,採用射線、超聲、紅外、電磁、太赫茲非破壞檢測 等原理技術儀器對材料、零件、設備進行缺陷、化學、物理參數的檢測技術。」。如果你非追根究底不可,但是壞了別人根底並非你的本意,那麼最好你已掌握了非破壞檢測的方法,不然的話吃力不討好的故事就要發生了。
凡事喜歡追根究底太極端,那麼有沒有折衷的方法呢?MBA智庫百科說:「抽樣檢驗又稱抽樣檢查,是從一批產品中隨機抽取少量產品(樣本) 進行檢驗,據以判斷該批產品是否合格的統計方法和理論。」。也就是說如果你相信抽樣檢驗的準確性,那就抽樣檢查吧,那是必要之惡,至少不會毀了全部。
開賣場的當然需要防小偷,老闆說最好連一件失竊的案子也沒發生過;可是找人防小偷是要下本的,如果用人成本高過失竊成本,還不如睜一眼閉一眼算了。所以奉勸喜歡追根究底的人心中必須有成本概念,不要為了弄明白一切事情而毀了所有的人事物。

2020年1月14日 星期二

卡關

玩過遊戲的人大概知道卡關的意思,有人說:『卡關原本是用在玩RPG、解謎遊戲時,進行某一個階段卡住了無法過關,一直沒有進展,所以叫「卡關」。後來延伸到做事情做到某一個程度都沒有進展時,也可以說「卡關了」。』。請問你的人生有沒有遇到卡關的時候呢?都怎麼過關的呀?
記得某年的台北燈節有個裝置藝術像道窄門,這個裝置藝術其實就在路邊,可是人多時就會看到雙向的人們在此窄門推擠著,而不會從旁邊的馬路繞過去。如果窄門的另一頭是有好處拿的,那麼為何有人急著從那一頭往外擠呢?如果與好處無關,那麼有必要這麼推擠著麼?從馬路上繞過去不行嗎?人有時候就是矛盾的,為了卡關而卡關。
據說玩遊戲是有秘笈的,知道秘笈的人可以輕鬆地過關,可是這麼過關有意思嗎?玩遊戲不就是為了享受闖過關頭時特有的喜悅,如果連玩遊戲都要造假的話還能有那種特有的喜悅嗎?人生如戲,有些人就是喜歡尋找門道而不是培養闖關的能力,尋門道當然是為了圖利,可是沒有意思的人生滋味如何呀?
很多人相信命運,那麼卡關了會是運氣不好嗎?於是有人到處求神問佛尋求解脫,很多宮廟因此而大發利市。宮廟賺了大錢,請問供養的人也賺了大錢嗎?如果是的話這些錢要從何處來呢?如果神明不是公正無私的,還會是大家崇拜的神明嗎?據說神明也有陰陽之分,而陽神向來是公正的,那麼請問與陰神打交道的人命運將如何呢?
人有聖賢愚劣之分,有些人因為闖關能力強而勝出,有些人因為悟性高而提出方法教人如何闖關,那麼這些關頭是不是就是用來彰顯這些人的偉大的呢?如果人人皆無風無浪一帆順利,那麼世界上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聖賢了。人生的關頭永遠存在,你就把它當作未來的聖賢該歷練的功課吧。

2020年1月13日 星期一

聽說要過年了

曹植《冬至獻襪頌表》記載:「千載昌期,一陽嘉節,四方交泰,萬物昭甦」。維基百科說:『古時冬至節氣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亦是歲之計算的起點。因冬至以往是僅次於新年的重要節日,應節習俗繁多,且民眾會大肆飲食慶祝,所以又俗稱「亞歲」、「肥冬」,在民間也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台灣也流行著「吃了冬至湯圓就大了一歲」的民俗。也就是說冬至到了就是聽說要過年了的意思囉。
佛家說:『「臘」原為我國歲末祭祀的名稱,我國習慣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稱十二月八日為臘八。釋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多年,形銷骨立,最後決定放棄苦行,此時遇見一牧女呈獻牛乳,食後體力恢復,於是端坐菩提樹下沈思,而於十二月八日成道。因此佛弟子為紀念佛陀成道,每年於此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之後慢慢演變成為民間習俗』。佛教在中國盛行千年以上,佛祖成道的日子當然值得特別慶祝,而臘八一到也表示就要過年了。
一般以二月二日土地神誕日為起點,開始「做牙」,稱為「頭牙」,然後一路做到十二月十六,則稱為「尾牙」,也就是演變為今天大家所熟悉的年尾宴。而古代中國商家「做牙」完,總會把祭拜過土地神的肉類,分送給員工食用,俗稱「打牙祭」。時至今日,尾牙是公司行號感謝員工一年辛勞的日子,年尾的感謝宴都舉辦了當然就是要過年啦。
古代三通鼓用于擊鼓催征。中國古代兩軍打仗,通常是面對面擺好陣勢,然後一方擂鼓叫戰,另一方擂鼓應戰。如果對方並不擂鼓應戰,叫戰一方通常要擂三通鼓後開始進攻。後來只要是重要的典禮也要擂鼓三通以示鄭重。「聽說要過年了」的三通鼓(冬至、臘八、尾牙)都已經表示過了,當然就是真的要過年啦。這三通鼓代表歲之計算的起點、佛陀成道的日子以及感謝員工一年辛勞的日子,都是極具過年意義的。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恢復

我們平均每天睡覺八個小時,大約占掉了寶貴人生的三分之一,你說這是為了甚麼呢?醫生說是為了恢復體力、恢復身體機能。可是如果不能恢復的話會怎樣呢?如果你連續幾天不睡覺,大概就能體會不能恢復的後果了。幸好我們每天都願意花上八個小時讓身體恢復它該恢復的,不然很快就玩完了。
佛家說:「萬事萬物皆有定數」,這是說任何物體都有其時限,時間到了就會自然毀壞。比如說用竹子搭架子吧,大概三、五年就會損壞。那麼用金屬搭的呢?大概三十、五十年後依然報銷。人體是肉做的,你說會強過金屬嗎?如果不能恢復,大概個把月就難撐了;可是如果充分休息的話,竟然可以活到八、九十歲呢。
《文明小史.第四八回》:「大凡我們要辦一事,敗壞甚易,恢復甚難。」,請問這是何意呢?比如說有人花了好大工夫搭完骨牌,但一瞬間就被全部推倒了。或許你說這是骨牌效應,這是故意排好倒榻的順序的,那麼敗家子毀掉祖宗家產呢?難道也是誰故意排好倒榻的順序的嗎?
《文選· 班固 〈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茂育羣生,恢復疆宇。”(劉良注:“恢,大也。大復前後之疆宇。”)。是的,人有恢復昔日榮光的心思,所以歷史上常有恢復舊山河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可是結果好像都令人大失所望;所以囉,還健在的就要想辦法恢復機能,至於失去的,只好重建啦。

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盤頭與舖底

如果你是股市裡的菜籃族,或許應該聽過過盤頭與舖底這回事;或者你根本就是個做手,應該深諳甚麼是盤頭與舖底了。盤頭與舖底可以說是股市的大眾心理學,專家說盤頭現象是想買的人都買到手了,缺少繼續接手的買盤,所以形成頭部而快速翻轉向下。舖底現象是想賣的人都已經賣掉了持股,再也沒有失望的賣盤了,所以逐漸墊高底部。
問題是為什麼會出現搶買與搶賣的現象呢?話說有夢最美,當一檔股票因為條件適合而被股市大戶看上了以後,因為暗中收集籌碼而使得量價皆溫和上漲,這現象被股市老手們發現以後形成一股跟風,形成了初步買盤並拉升股價;如果連菜籃族都能發現有好戲唱了,就會下手去搶(跟著作夢),搶買現象於是出現了。股市大戶當然不會把自己綁在高風險的位置上,當其目標價位達成後便會開始釋放持股,股價便開始鬆動,老手們發現後當然跟著脫手獲利,股價就開始下跌了;如果到菜籃族都覺得有危險了,焉有不搶著賣的啦。
你看哦,股市大戶從低檔買而高檔賣,其獲利頗豐而且操之在我故風險最小;股市老手比股市大戶買的高卻賣的低,獲利打了折還要憑眼光避開風險;菜籃族買在高檔卻可能住進套房,幾乎承擔了所有的風險而很少獲利,這算是個甚麼樣的世界呢?
《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世上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樂極則悲正好說明了股市盤頭的現象,那是說都滿足了之後便樂極生悲了。無獨有偶,成語「否極泰來」出自《 周易 ·否》和《周易·泰》,也說明了股市築底的現象,那是說都失望了以後便否極泰來了。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心火

唐·白居易《感春》詩:“憂喜皆心火,榮枯是眼塵。”。百度百科說:「心火指內心激動、憤怒等反應激烈的情緒。」。心火通常指心理反應,但也有指生理現象的,百度百科還說:「中醫有心在地為火之說,故稱“心火”。常表現為五心煩熱 、咽乾、口燥、口舌生瘡等症。」。身心互為表裡,生理現象如果一再發生也會轉化成心理反應了。
中華文化講求內斂,社會風氣流行「溫良恭儉讓」,可是讓久了可能積蓄悶氣於心,久久難消便醞釀成火氣了。比如說處事須溫和、存心需善良、待人須恭敬、持家需儉樸、為人需謙讓,那麼何處可以舒張自我意識呢?於是委屈往肚內吞、辛苦無處訴,你說怎能沒有心火呀?
有人說做人最暢快的事是人生有所成就,所以師長從小便諄諄教誨我們做人要有志向;可是好像沒有人人可以成功的世道,反而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也就是說尋常人通常志氣難伸,只有少數人可以人生得意,那麼你說從小立志成大業,到頭來卻甚麼都不是的人,會不會有志難伸鬱結於心而心火狂升呢?
心火難消會有什麼作用呢?有人效文王之怒,把心中的火氣化為成長的動力;有人卻一時糊塗做了別人唾棄自己後悔的事。人們面對火的心情從來是矛盾的,人人畏火所以都說星火可以燎原,但是人類的文明其實還是建立在火的運用上的,不然還是茹毛飲血的野人,是吧。所以心火該如何自處,只能存乎一心了。

2020年1月6日 星期一

真舒服

百度百科說:「舒服指身心安恬稱意;生命的自然狀態及心理上的需求,得到滿足以後的感覺。」。通常我們生病的時候都喊著不舒服,那麼舒服應該是甚麼感覺呢?是不是不生病的就舒服了嗎?有人說舒服是暢快的感覺,可是暢快又是甚麼呢?還是說心理或生理得到滿足就會暢快呢?
比如說夏天很熱,在戶外活動會很不舒服,其實進了屋子還是很熱很不舒服,可是如果開了冷氣,那就舒服多了。這麼說,只要有冷氣吹的就會舒服囉,其實不然,不信的話你問那些整日吹著冷氣的上班族舒服嗎?答案多半是不怎麼舒服,都說老闆不疼顧客不愛的怎麼能舒服呢?
比如說上了整天的班渾身不對勁,如果此時有人幫忙按摩的話,那就舒服了。可是人家只要一不按你就又不舒服起來了,難道要人整天幫你按摩著嗎?記得聖經上說過的,耶穌說「喝了這水的還要再渴」,所以按了這摩的還要再痠囉,是這個道理嗎?那麼何處才能得到真舒服呢?
元.施惠《幽閨記.第三六齣》:「兄弟,所喜者志得意滿,身顯名揚;所悲者家園蕩廢,琴瑟淒涼。」。如果志得意滿、身顯名揚,你會覺得舒服嗎?如果你同意這樣的說法,那就表示你認同「成就」會是舒服的源頭了,通常成就會讓你舒服上好一陣子的,直到成就已被眾人淡忘為止。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漁答樵唱

明·歐大任〈送沈秉忠還錢唐〉:「君去問桑梓,歡逢兵氣銷。月從天竺寺,秋入海門潮。酒舫歌迎客,漁家醉答樵。秣陵遊可憶,倘得似南朝。」。這首詩的背景是兵事剛剛結束,人們終於可以安居樂業的快樂景象,而漁答樵唱正是反映庶民生活的最佳寫造。
甚麼是庶民呢?就是終日為生活打拼但卻無力捍衛自我生存權力的那群人。也就是說所有的戰事絕對不是庶民們招來的,但卻須承擔戰亂的嚴重後果的那群倒楣人。這樣的人只能以卑微來形容,有勢力的政客們很少顧忌到他們,但他們卻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撐起社會的繁榮。
庶民們為何忍氣吞聲呢?可能因為胸無大志,只要能安居樂業便已十分滿足。從宿命的觀點看,這樣的人總是認命的,如果可以安居樂業他們當然滿意,如果時局混亂他們也會默默承受,直到忍無可忍時才會揭竿而起。可是只要揭竿而起了,那事情就特大條了。
《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那些在水上泛舟的人應該都是很有志氣的,志得意滿的人。水色固然很美,但志得意滿的人只看得見風光水色,看不見腳下的卑微存在著的水。如果時局安穩,水就是水,柔順無比且任人洗滌。可是如果時局板蕩,滔天的水勢足以撼動一切。

2020年1月2日 星期四

情感的顏色

人類的情感很豐富,許是忝為萬物之靈的緣故吧,沾染了諸神的氣息;可是如此豐富的情感該如何表達呢?如果只能悶在肚子裡那會有多難受呀!於是詩人墨客們借用顏色來潑灑情感;如果該用的顏色都用對了,應是美麗的篇章,可是如果用錯了呢?會不會煞了風景呀!
都說紅色代表喜慶,可是紅色是血液的顏色,如果說是代表熱情那也就罷了,怎麼和喜慶沾上邊了呢?據說「漢高祖稱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從那時起,紅色開始成了人民崇尚的顏色。」,可是漢代已遠,後繼的皇朝怎麼忘了改朝換代了呢?還是說後來的皇帝都很自私,把黃色(金色)視為皇家專用的顏色,限制了百姓的使用,所以只好沿用古老的紅色了。
一般人也說藍色代表憂鬱,可是那麼漂亮的天空及大海豈不是成了憂鬱的天空及大海了麼,這樣合適嗎?個人憂鬱只是個人的小事,不能把全人類的希望都化為憂鬱,那樣很缺德的,是不是也該換個代表的顏色呢?比如說灰矇矇的灰色,或者黑不溜丟的黑色,因為全屬黑白的氛圍,沾染不上彩色人生的邊,所以憂鬱了。
當然啦,現在已是所謂民主的時代,可以各唱各的調各自選用喜好的顏色了;可是如果調子不怎麼和諧,或者荒腔走板的總是不好吧,還是能忠於情感的原意比較好些。希望未來的作者們能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不再受舊框架的限制,真實的表達出情感的意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