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彼所不欲

人嘛是個社會性動物,不能獨自生活在野外,那麼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呢?《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但凡受過教育的人大概都受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教誨吧,試問你有如此的教養嗎?如果換作現代的話語,好像叫做同理心吧。

有人說啦,「己所不欲」說穿了還是主觀的意識,欠缺客觀的理性對待;如果真的要換位思考的話,似乎該是「彼所不欲」才對。這種說法看起來似乎比較合理,概因人們的價值觀差異還是蠻大的,你不想要的不見得也是別人不想要的喔;所以最好是設身處地的就受「彼所不欲」的想法囉。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那麼請問莊子到底知不知道魚之樂呢?如果莊子曾經是條魚,當然知道魚之樂囉,可是莊子畢竟不會是條魚呀!所以問題來啦,子非彼,安知「彼所不欲」呢?有時候啊,有些人甚至於不知所欲為何呢?不信你看那些愛情故事裡,男女主角都嘛是經過一番事情的折騰之後才確認果然是天選的一對嘛。

既然「彼所不欲」不是你可以妄加猜測的,那麼該如何行使呢?總不能以主觀代替客觀的吧。幸好世上還有所謂的普世價值,彼既為人,那麼普世價值應該也含括彼的價值吧。也就是說改成「普世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才勉強行得通的。那麼何謂普世價值呢?維基百科說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又稱普世倫理,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世界人權宣言》,此後對普世價值的一種闡述是:「普遍尊重人權和人的尊嚴、法治、正義、平等和不歧視的世界;一個尊重種族、族裔和文化多樣性的世界......一個公正、公平、寬容、開放和具有社會包容性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最弱勢群體的需求得到滿足。」。

2024年5月15日 星期三

底氣

百度百科說:「底氣來自自信,可以互信的自信。只要心中有底,不論你表現得多麼謙卑多麼客氣,別人都能感受到你的自信。這種表現就是一種底氣,財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這些通通都能成為你的底,併產生底氣。」。百度百科還說:「人無底不壯,渾身有氣無力。」。也就是說失了底氣的,自然矮人一截囉。

俗話說輸人不輸陣,矮人一截的怎麼在江湖上行走呢?可是偏偏財富、學識、家庭背景、專項技能等通通都比不上別人,能不矮人一截的麼?難道還要打腫臉充那胖子嗎?我看就算了吧。都說形勢比人強,一般人通常遇到此情此景就只能摸一摸鼻子認慫了,不然還想怎麼樣呢?

歷史上說文天祥兵敗於五坡嶺,不只一敗塗地,還被俘了。被俘之後寧願死也不願降,被元軍俘至大都(今北京),忽必烈親往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1月),在柴市從容就義。與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並稱「宋末三傑」。文天祥囚於獄中時,嘗曰:「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夫秉持浩然正氣者,身家性命皆可犧牲,或可為底氣也。

話說文天祥乃民族烈士,那是完全不顧身家性命的完人,不是隨便的凡夫俗子可以比擬的,那麼凡夫俗子除了認慫以外,還能有甚麼底氣呢?有人說窮苦人家窮慣了擁有一絲骨氣,而懵懂少年自有一股傲氣,二者或可暫充底氣;或許這麼說是對的。又有人說啦,窮秀才也有一股酸氣呀,若何?曰酸氣嘔人尚可,權充底氣就有些那個了。

2024年5月14日 星期二

執牛耳

都說「執牛耳」是指「冠軍」、「第一」的意思。那麼到底牛的耳朵和第一名有什麼關係呢?據說古代諸侯割牛耳歃血為盟,由主盟者執珠盤盛牛耳,故稱盟主為「執牛耳」。《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後泛指在某方面居于領導地位之人,也用作"第一"的代名词。

那麼執牛耳究竟有甚麼好處呢?為何大家不計一切的想要爭奪呢?其實啊,看一看美國近年來的發展差不多就能明白其中奧妙了。首先,執牛耳代表掌握了話語權與決定權。你想想看,現代的科技發展常有路線之爭,那麼最終將歸于何處呢?當然就是制定標準的啦,成為標準者將成為主流,而偏離標準者終將回歸。也就是說制定標準者將立於不敗之地啦。

其次,執牛耳者可以匯集人才。水往低處流而人往高處爬,能執牛耳當然代表該國的人文薈萃、經濟發達且武力強盛,是個極具發展的地方,於是各方人才無不心嚮往焉,只要有機會必然向該國移民。就算還不能移民也要爭取居留權,能待多久就待多久了;因為只有在這裡才能享受發展機運囉。

最重要的,執牛耳者可以掌握物流平台及各項資源。換成最新的說法,可以發展成最新科技的產業鏈,只要相關的產業都會搶破頭的網該處聚集的喔(群聚效應)。產業聚集不外乎在意科技來源與市場,而且通常兩者相輔相成,不但既是科技來源且為最大市場,只要駐足該地的想不發達也難。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因噎廢食

《呂氏春秋.孟秋紀.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民以食為天,廢食差不多等於廢天,當然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可是這麼明顯不合情理怎麼就成為成語了呢?其實這只是個比喻,表示事情不能這麼幹。而典故的原委是指「有以用兵喪其國者,欲偃天下之兵」,當然也是不合情理的,偃兵之國該如何生存於亂世呢?

天下事不合情理者始終存在,蓋因人謀不臧也,那麼如何匡人呢?《論語為政篇》:「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夫子的理想國度頗為動人,可是真的行得通嗎?如今教育普及,道德教育且為德智體群四育之首,應該成效頗豐吧,可是社會風氣好像還是不怎麼的,怪哉。

清靜經第五章:「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 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那麼何謂六慾三毒呢?佛家說六慾是色、聲、香、味、觸、法,而三毒者貪、嗔、痴也。反過來說,世人大概就是六慾難禁而三毒俱在的吧,那麼你說這樣的世人能夠「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嗎?此路既難通,難道還有它法可行?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而賠本的生意無人做」,這生意人怎麼就不怕被殺頭呢?話說商人以營利為目的,違反目的的事情不幹也罷,可是殺頭的生意有鉅大的利益的話,或許就有人敢鋌而走險囉。於是傷天害理的事情總是無法禁絕,除非擁有鉅大的利益者不能專賣獨享了,所以《論語.季氏》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或許此之謂也。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跡象

跡象通常指可供追尋查探的線索、現象。比如探礦者如何找著礦脈呢?總不能到處亂挖吧,必然有種種攸關礦源的跡象,然後從中選擇可能性較高者探之。再比如偵探尋找罪犯應該也不會是地毯式搜索吧,不然的話哪有那麼多人手進行普查呢?況且也太擾民了。又比如漁夫也不會到處撒網吧,根據多年經驗,其實他們早已知道相關的跡象顯示出何時何地可以捕獲哪種魚類的。

既然可以依靠跡象預判結果,人們當然不會放過這麼有用的訊息啦。比如說股票市場裡有所謂的波浪理論啊、KD指標啊甚麼的,你想啊,如今世上有甚麼比賺大錢更吸引人的。還有啊,

這年頭有幾個重要的考試決定個人的前程,比如說大學、研究所的入學考試,於是各種考前分析、考後的系所落點分析等興焉。人嘛,好像最喜歡這麼幹的。

維基百科說:中文的經濟出自東晉時代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經世濟俗」,意為治理天下,救濟百姓。隋朝王通在《文中子・禮樂篇》則將提出了「經濟」一詞:「皆有經濟之道,謂經國濟民」。後人遂將「經濟」一詞作為「經國濟民」的省略語,作為「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的同義詞。,那麼經濟有跡象可循嗎?有人說啦:「經濟影響國勢而交通影響經濟」,想抓住經濟的動向或許可以從交通的規劃一窺端倪喔。

世事多紛擾常令人無所適從,那麼為人處事可有解否?有人說凡事皆有脈絡可尋,也就是說從事情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找到種種跡象,而這些跡象似可用來預判事情的未來發展。如果有件事情對你很是重要,那麼你需關切此事的演進過程,從中發現演進的跡象,然後預判其未來動向以及思索處置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