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望眼欲穿

明.西湖居士《明月環》第一六齣:「他枉自賊義敗倫,我小姐全節保名,若不是當面質證,你與小姐懷疑兩下生嫌釁,小姐望眼欲穿,老身去回覆小姐去也。」。說實在話,當你第一次接觸到「望眼欲穿」這個詞時,你會覺得是什麼意思呢?要是我的話大概猜不到別人說的「眼睛都快望穿了,形容盼望極其深切。」的那種意思,那麼你呢?

話說鄰居的老奶奶是個典型的傳統婦女,閒著也是閒著時總是縫縫補補的縫製著孫女的衣服,老奶奶的女工還是不錯的,很快的縫完了一整條線,又要穿針引線了。老奶奶試了很多次,可惜已然老眼昏花的她總是穿不過那針頭。望著小小的針眼,老奶奶好想穿過那針頭哦。乖孫女ㄟ,趕快來幫忙呦,老奶奶扯著嗓門喊著。

某君羨慕公務員固定的鐵飯碗與穩定的生活,積極地準備著國考;怎奈老天爺似乎未能眷顧總是名落孫山,可是某君未曾放棄屢敗屢戰著。眼看著又要國考了,某君依然戮力衝刺著,希望此回能夠有所突破。眼看著考試的節骨眼將屆,某君很想能夠穿過重重障礙實現自我的夢想。

張君是個骨董迷,有幸買到了一幅古代的美女圖。據骨董店的老闆說,此圖出自於西廂記耶。望著圖上的美女,張君覺得頗為眼熟,彷彿是某一輩子的殘存記憶;這西廂記裡好像也是有位張郎的。在某個電閃雷鳴的夜晚,映著閃電,那美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彷彿躍然紙上,張君看傻了眼,臉上露出了想要穿越的意圖。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一呀一

當有人說一呀一時,你會想到甚麼呢?是一彎小路還是一彎新月呢?如果是一彎小路的話,是不是曲徑通幽的呢?那麼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惟聞鐘磬音。」;您覺得這意境如何呢?如果是一彎新月的話,有人說「一彎新月,淡如水」,您又覺得如何呢?

還有人想到一時大意或者一時興起又如何呢?有人說一早起來遊興大發,可是一時大意竟踩到了狗屎,這下子可掃興了。回家告訴老婆這檔事,老婆卻說踩到狗屎或許表示要發財了,趕快去買彩券吧。那麼請問老婆這一時興起是準備發了財去還是發起財來呢?我覺得啊,一時大意是常有的事,應當小心;一時興起的話還是幹點有用的事吧。

又有人想到一輪明月或者一番心意,這好像有點意思啊;可是元代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卻說:「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你想啊,一番心意淪落至此該怎麼釋懷呢?還是看看李太白的《月下獨酌》吧:「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雖然結果好像差不多,但胸懷可就差多囉。

說到明月,一般是聯想到故鄉或相親的人。比如唐代吉師老的【題春夢秋歸故裡】:「故國歸路賒,春晚在天涯。明月夜來夢,碧山秋到家。開窗聞落葉,遠見見晴鴉。驚起曉庭際,鶯啼桃杏花。」。如果是相親的人,那麼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你覺得如何呢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人以群分

《周易.繫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如今這成語已演變成「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了;物以類聚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種種跡象顯示,大家似乎比較清楚些,反倒是人怎麼以群分的反而好像弄不明白了;這有點事不關己關己則亂的現象了,怎麼會這樣呢?有人說啦,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啦。

漢.班彪〈王命論〉:「是故劉氏承堯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據說古代有名的部落皆始於氏族,意思是說同一個部落通常有血緣或親戚關係,當然也都是同仇敵愾的自己人囉,所以得以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開創前程的自家人啦。基於此,那時「人以群分」的基準大概就是部落或氏族吧。

可是歷史始終分合難定,戰亂始終紛擾不停,打著打著把各種氏族都打成一團了。有人說這是文化(語言、文字、習俗等)形成的過程,也有人說這是民族形成的模式,反正到後來呀已經形成各種民族了,也就是說「人以群分」的基準已經換成民族啦。

有人說啦,目前的國際組織係以國家為單位而不是民族的呀。是的,現況的確是如此,所以當然有以國家作為「人以群分」的基準的;但是如果內部各民族不能融合的話,各民族經常有想獨立自主的念頭喔。

又有人說人離不開宗教信仰,「人以群分」的基準應該是宗教才對吧,比如說基督教呀、佛教呀、穆斯林呀甚麼的。還有人說人離不開思想主義,「人以群分」的基準應該是思想主義才對吧,比如說資本主義啦、共產主義啦、社會主義啦甚麼的。

你想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前兩句為何呢?不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皆不同」麼!是的,人就是因為有意識與感情,可以融入各種不同的情境,所以角度不同的話,「人以群分」的基準當然就不同啦。

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

閒暇人等

我們常說的閒雜人等大概是指嫌人與被人嫌之間的關係。比如《水滸傳》第六回:「自明日為始掌管,並不許閒雜人等入園攪擾。」,你想啊,主人翁壓根就不歡迎所謂的閒雜人等,一經發現就認定是來攪擾的,肯定不會好言對待的吧;說不定還要提告對方侵入民宅之罪呢,再不忍著點兒便要拳腳相向了。

可是閒暇人等就不一樣了,這是有心與無心之間的關係了,那麼這將會有什麼結果呢?有人說:「有心盼明月,怎奈明月照溝渠。」,這大概是指踢到鐵板了,吃上閉門羹,別有一番苦澀滋味呀。也有人說:「無心插柳柳成蔭」,說不定這就是所謂的天上掉下來的好運氣囉。還有人說:「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既然好不容易尋著了,怎麼能不把握著呢?

你說一樣都是閒著也就閒著,為甚麼結果差了那麼多呢?有人說這是心態的問題啦,心態封閉則來者皆不善,而心態開放那麼就要看緣份是否到囉。《水滸傳》第三五回:「宋江聽了大喜,向前拖住道:『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只我便是黑三郎宋江。』」。是的,俗話還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緣分到了據說連城牆都檔不住的。

試問你喜歡把別人當作閒雜人等還是閒暇人等呢?有人說這要看心情,心情不好管他是誰!還有人說這要看顏值,來個英俊小生或者顧盼生姿的美女怎麼好拒絕呢?又有人說這要看人品,溫文儒雅的人歡迎還來不及呢。依我看這是機會問題,可是如果心態不對,那麼甚麼機會都不會有啦。

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

閒談公平

有人說公平是指處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個人,即參與社會合作的每個人承担着他應承担的責任,得到他應得的利益;試問你同意這麼定義的公平嗎?那麼請問何謂合情合理?是居於輿論所認定的說法叫合情嗎?還是居於法律所認定的準則算合理呢?還有,何謂不偏袒呢?是指法院的判決嗎?

據說如今已是法治的時代,而且輿情通暢著呢,凡事的爭議蓋以法院的判決為準,那麼如今已是公平的法治社會囉。可是有人立馬跳出來反對說法律是為有錢有勢的人設定的,輿論可以製造的,甚至有人說司法已死,法院的判決乃專為有錢有勢者的擺設而已。那麼司法真的已死了嗎?法律之前的眾生平等呢?

是的,法律之前的確眾生平等(面對一樣的法律條文),可是資源不公平、資訊不公平、教育不公平、天賦也不公平,又如何能確保公平呢?如果強為了立足點的公平,來個資源公平、資訊公平、教育公平呢?就算真的能這麼做了,天賦也能公平嗎?還有,資源公平、資訊公平、教育公平、天賦也公平的社會究竟有何意義呢?難不成要回到石器時代才算公平嗎?那麼人類的進化該置於何處呢?

社會需要秩序,法治已經優於人治了,不然還要退回皇帝的時代嗎?你說社會難得公平,其實國際間更是難得公平。你看啊,國際間資源的分配何其不均,暗地裡的勾結何其紛擾,民智的發展也是天差地別,而國際組織更是早已被強國壟斷了。國際間雖有國際法但通常只能是個擺弄,在有利的時候則高唱著高調,而不利的時候嘛就另當別論了。可是國際社會仍需不斷運行啊,公不公平嘛,喊一喊就算了,不然的話還要武力相向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