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路是由人走出來的

魯迅的《故鄉》中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把希望比喻為地上的路,本來沒有的也可以走出路來。那麼是不是只要努力,任何事情就像希望一樣可以被人走出來呢?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為耳,彼朽骨者何知。”。我們一般引用「事在人為」都是勸說只要努力就有機會成功,可是按照馮夢龍的原意恐怕是相反的,還要看努力的是怎樣的事情,否則會徒勞無功的;對比於「路是由人走出來的」,相信也是要看走出怎樣的路吧,譬如說想跨過一條河流是走不出路來的,看來得造個橋才可行。
高速公路的修築向來是遇山鑿洞、遇水架橋的,因為把路修得又直又平了才能高速行駛嘛;可是一般的路就沒有這麼要求了,以至於峰迴路轉、九彎十八拐的;可見得凡事皆須考量效益,才不至於虛擲了資源。也就是說想捕魚弄張網就行了,不需要把整個河水、湖水都放乾了的。
效率好不好或許只是多賺少賺的問題,可是如果走的是歹路的話,就可能搭上一條小命了。報紙的社會版經常報導某人因為借了高利貸導致債台高築翻不得身,或者迷上毒品、賭博以至於挺而走險犯上搶劫的罪行,那麼找死的路也是由人走出來的了。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尋覓靈感

《三國志·魏志》卷二一〈王粲傳〉曹植誄仲宣:「強記洽聞,幽讚微言;文若春華,思若湧泉,發言可詠,下筆成篇。」。這是曹植形容王仲宣思路通暢的哀誄文章,若按此標準則閒雜人等的文思只能用搜盡苦腸來形容了,那麼何處可以覓得寫作的靈感呢?
儒家崇尚入世的觀念,那麼與治世有關的靈感就要在人群社會裡尋找。也就是說書寫為人處事作品的應該常到學校、社團、協會裡參與活動,了解近來討論的議題或者潛在的問題並熟悉那裡的氛圍,腦筋就會跟著這些議題、問題轉動,那麼要寫些甚麼樣的題目就會自然湧現了。
道家崇尚出世的意念,那麼遺世而獨立的靈感就要在洞天福地裡尋找。也就是說想要表彰空靈的、頓悟的作品,需要多吸收天地靈氣與日月精華,才能內化為自身的修為成為獨特的風骨,如此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帶著一股仙氣,才好與同好砥礪與交流。
其實歷代遺留了數不盡的佳作,如果你是喜歡循人足跡的可以在書本裡尋找靈感,也就是說多看書啦。還好近來網路極為發達,滑一滑筆電、手機就可以網遊書海了。最妙的是只要憶起隻字片言就可以搜尋出完整文章了,所以靈感就在搜尋與理解中滑出來了。
都說文思泉湧,靈感如雨後春筍般不擇地而發,看起來靈感好像與水總是脫不了干係的,那麼或許山澗水旁就可以找到你要的靈感了。話說經世濟民首重水利,與水為伴總是比較明白水的性格與利用吧;都說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其實無論如何龍是離不開水的;而歷代遺留的佳作裡,與水有關的佳句、妙解也是多不勝數的,能繼承得了這些差不多就夠了。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道德與法律

維基百科說:「社會規範可以被基本的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法律。」。社會當然需要規範,否則那麼多人聚居在一起,一會兒就亂成一團了。這其中風俗習慣以及宗教信仰多半與道德並行不悖的,否則會被視為傷風敗俗或者邪端異教,是不容於公眾的;可是道德與法律的出入就很大,需要認真辨別。
說到道德,一般人大概都懂也大概能識別,只是樂不樂意遵守而已;可是說到法律,大概只有法律專業人員清楚,其中還要細分刑法、民法、行政法、商業法、國際法…,所以就算是專業也未必全懂,更何況是平民百姓了,都是一知半解而已。所以老百姓多是以道德的概念來看待法律,可能犯了法還未必知道是為了甚麼。
概括來說,道德是先聖先賢傳下來的,具有一定的善惡辨識度;法律是立法委員訂定的,難免具有政治、人權、理念及各種意識色彩。譬如解嚴以前的結夥強盜罪是要判死刑的,現在殺掉一人好像還不至於判死刑;譬如現在改採一罪一罰的原則,一再犯同樣的罪就能累積很多刑期以防止累犯,而修法以前只當慣犯量刑。修法不過是幾十年內的演變,差異就可以很大;可是道德的演變是很緩慢的,幾十年來根本看不出有甚麼變化。
道德的好處是很容易讓人判別是否理虧,道德的壞處是沒有執行的公權力;所以崇尚道德的雙方可以很快辨明權責,而不講道德的人須經法院三審定讞才肯認帳。幸虧國人大部分還是講道理的,省去了不少解決紛爭的精力與時間,如果凡事都要經司法判決才能行事,那麼這個社會大概難以快速進步了,而窮人更是(請不起律師而)難以翻身。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感恩的心

老師說別人幫你忙就要說「謝謝」,因此我們經常在說「謝謝」,說得太多感覺已經有點像是客套話了。那如果換成「感謝」如何?「感」字似乎是指一樣的心情,因此說「感謝」比較能取得同理心吧。其實我覺得換成「感恩」可能更好,《三國志·吳志·駱統傳》說:“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所以換成「感恩」應該更有意思些。
說「感恩」當然就是要讓別人感受到自己的誠意,所以需要慎選使用的場合,才不至於像「謝謝」淪落到成為客套話的下場。譬如跟人說借過,然後再補一句「感恩」,這樣就太假了;譬如說請人幫了個大忙,卻只說是「感謝」似乎還不太夠,所以就要「感恩」啦。
有時候行為也會內化成為個人的性格,懂得說「感恩」的人其內心世界也會因為心存感激而不自大。譬如基督教徒、佛教徒…經常要禱告,要感謝很多人、事、物的因緣聚合,那麼其內心是溫暖的、充實的,也將因此而得到更多關懷與祝福;如果你是個主宰者,那麼會喜歡感恩的人還是不知感恩的呢?
《大學》告誡我們要「誠於中,形於外。」,這是一門修心養性的工夫,心裡有甚麼就會影響他的行為並決定他的處境。所以常懷感恩的心才能得到更多關懷,心地也會更加明朗開放,人生的路就更光明了。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展現同理心

維基百科指出「同理心是做換位思考、神入或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今日「同理心」已經成為溝通的理想模式,得到大眾的認同,可是同理心該如何展現呢?
首先,應該展現認知的同理心。也就是你在收集情報時需以對方的角度進行收集與解讀,以便了解對方的立場。如有必要,還需以對方的角度製作報表,讓對方也清楚你的處事態度與他是有共識的。產生認知的同理心的好處還包括增加雙方認知的相似度以減少不必要的誤解與溝通。
其次,應該展現情感的同理心。也就是讓對方知道你是已經深入體會他的心情的,這是建立互信的好方法,讓對方講出心裡真正的想法。建立情感的同理心的方法可以使用認同的語法例如明白、理解、就該是這樣的等。如果方便的話,還可加上一些肢體動作如拍拍肩膀、握握手,如有必要甚至來個擁抱等,而注視著對方應是最基本的。
可是,也不能只是一味討好對方,這樣就喪失了反省的立場了。也就是說凡事都有相對面,所以你還必須擔任忠告的腳色。只是,要給別人忠告需在取得信任時才可為之,否則容易產生反效果。總之,你必須讓對方相信你是為了幫助他才這麼做的。
同理心可以增加共識,放棄形式上的僵化對抗,減少不必要的摩擦,還可以更加深度地合作。可是,如果雙方是屬於意識形態上的對抗的,那就難辦了,因為互相用有色的眼光看待對方是看不到真心誠意的,更別談有同理心可言了;所以必先放下意識形態才有其他空間可用。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不被取代的工作

隨著人工智慧打敗了南韓圍棋棋王的消息曝光之後,全球引起了一場大騷動,而且後勢難以停歇。說真的,圍棋不比象棋或西洋棋,所有的招式都可以具象地儲存起來;如果圍棋都可以克服的話,那代表人工智慧已有大智慧可言了,如何進化只剩下時間因素而已。那麼這會有何重大影響呢?表示如果有需要,甚麼工作都有可能被取代了。
會被取代的工作,首推可以自動化的工作,這樣的工作還談不上真正需要人工智慧,精細點的機器人就行了,所以目前已有很多自動化的工廠,越來越難看到人影了(連修機台的事都可以用上機器人)。事實上自從工業革命之後,工作被取代的情事就已然發生了,只是新的工作也一直被開發出來,人只要肯學還不至於失業,所以也就不被嚴重議論。
工業化最強調利潤,所以凡是最具價值的工作應該就是最想取代的工作;以往受限於技術的可行性,只能做到適合大量自動化的工作,如果人工智慧確實進化了,那麼下一波就是取代最具價值的工作了吧。譬如所謂的三師(醫師、律師、會計師),都是很具價值的工作,會被取代似乎已是在數難逃了。更有甚者,研發人員、經營人員、甚至CEO更有價值吧,如果人工智慧真能有此大本事,為何不呢?
到那時,甚麼是不被取代的工作呢?看來只有那些不甚具價值但又需技巧、天份而不利於複製的工作,那就是藝術工作了(有人說廚藝也是一門藝術,說不定也可以逃過這一劫)。可是藝術工作很多都是死後才成名才具有價值的,那會不會被取代呢?我最好奇的是親職工作是否也會被取代?如果是的話,那麼人性的價值還剩下甚麼呢?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秋天怎麼不見了

記得十一月底的天氣還是很熱,暑氣逼人的,可是一轉眼已經快要到了「大雪」的節氣了,這豈不是早已進入冬季的時序了嗎?那麼秋天跑到哪裡去了呢!那說好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怎麼辦?難道就這麼不秋收了嗎?任由一地的金黃埋沒在冬雪裡。
秋天會不見需要兩種因素:首先夏天變長了,其次冬天來早了。氣象局說今年秋天偏暖而報載日本東京的初雪比往年早了四十天,就這樣秋天真的被擠掉了,虧我還是最喜歡秋天的說,沒了秋天味道都不對了。
如果從今以後秋天都不見了,那怎麼對得起詩人,多少佳句是在天涼好個秋的氛圍裡吟哦出來的,多少情懷只能在金風送爽時醞釀。果如此,詩人更要搜盡愁腸了,因為始終找不出許多愁來;找不到愁該如何寫詩呢?要瞎掰嗎,還是任其穿幫?
如果從今以後秋天都不見了,那怎麼對得起古人,當我們讀到古人在秋高氣爽的季節裡如何緬懷先人(過重陽節)、如何創造偉大功績的(通常在秋天裡征戰),可是孩子們會說哪來的秋高氣爽啊,為甚麼我們都體會不到呢?是不是歷史都在騙人?
如果從今以後秋天都不見了,那怎麼對得起農人,農人從父輩得來的種植經驗被推翻了,自己往年的種植體驗也都不靈了。農人說經驗可以重新累積,可是那要歷經很多年、很多代的試煉才說得準的,明年該怎麼種植我已經不知道了呀!胡亂種一通嗎?
看來黃曆應該要改編了,因為二十四節氣已經移了位,不再具有參考價值了。可是黃曆是古人的心血結晶,而古人都是務農的;今人已不重視農業久矣,該找誰去改編呢?難道就這麼不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