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亂中有序

老張生活習慣不是很好,常被同學嫌;為了化解尷尬,老張總是說他自己亂中有序,不用為他擔心。如果你走一趟野外,你會發現樹林有兩種,一種是秩序井然的人造林,另一種是自然分佈的原始林。原始林當然也些亂,雖不及人造林讓人看了順眼,可是林相有趣而且好像生態比較豐富。據森林學家說原始林才是健康的,如果都成了人造林將使物種消失。
或許你有些在意原始林的亂象,其實原始林還是有秩序的,那種物競天擇後自然產生的秩序。比如說森林火災了,燒出一片天空來,據說率先長出來的會是同一類的物種,等到越長越擁擠了,就被另一批物種取代。森林學家說那些率先長出來的叫做先驅物種,後來竄位的叫做後續物種,而他們的習性是有分別的(或者說是有秩序的)
歷史告訴我們,朝代始於亂世然後得治,可是治久了終究腐敗又再度淪為亂世。也就是說沒有固定的治世,也沒有絕對的亂世。或許亂世就是治世的因子,而治世也是亂世的因子吧。人好像是健忘的,治世中忘了亂世之痛,須等再度亂了之後才能恢復記憶。
都說亂世出英雄,那麼對準英雄而言豈不是亂了才有機會麼?以公平的角度言,好像亂世才對準英雄們比較公平些,不然機會好象都被既得利益者壟斷了;可是對安居樂業的百性而言,為了給準英雄們公平的機會,就須以安定的社會為墊被,怎麼不覺得非常委屈呢?如果你是那英明又悲憫的老天爺,該如何擺平這樣的亂局呢?(也許老天爺說祂從來都是亂中有序的)

2018年12月6日 星期四

鄉間小道

平常日子要上班而上班日子比較悶,那麼假日該如何呢?總不會還想悶在家裡吧,所以利用假日外出已成了休閒之道。出門當然需要交通安排囉,你會自行開車還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無論哪一種,出了門就需上路,你喜歡在哪種路上旅行呢?
我通常自行開車出遊,依慣例必先看可否有高速公路可資運用,這不是因為高速公路風光秀麗,而是為了節省時間,畢竟假期苦短,能省(時間)則省。話說回來,國道風光其實也不差,只是除了差強人意的休息站外,找不著甚麼景點可資閒晃。
下了交流道通常進入快速道路、省道或者重要的聯絡道路,這些道路的特點是路幅很寬車流頗大;這樣的道路不太適合商業活動的存在,不然人與車爭道很是危險。通常我們的目的地不會在重要道路上,而是在「峰迴路轉疑無路,柳暗花明又ㄧ村。」的偏僻的鄉間小道上,因為這樣的道路適合聚集人氣。
風水學上說門對窗、窗對窗的格局無法聚財,因為氣流太強把財氣都吹跑了。這與重要道路的車流過大不利商業活動的情形很類似。不過我寧要走在鄉間小道的理由是果子通常結在葉子疏落處,唯有鄉間小道才能親近庶民的生活,才聞得到文化的氣息,也更貼近泥土的芬芳。

2018年12月5日 星期三

出神入化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折:“我不曾出聲;他連忙答應。”金聖嘆批:“真正出神入化之筆。”。漢語網說『「出神入化」係用來形容文學藝術或技藝達到了絕妙、神奇的境界。』。可是漢語網又說「出神是神情專注而發愣」的意思,那麼從發愣到絕妙、神奇是如何發生的呢?你有過如此出神入化的經驗嗎?還是說此神非彼神(比如土地與二郎神),功力自然大大地不同!
我覺得重點在「出」字而非「神」字,出神的神應指意識,ㄧ般的「出神」的出是脫離的意思,所以不覺地發愣了;可是「出神入化」的出是超越的意思,這好比俗話常說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才能達到入化的境界。也就是說三界外、五行中的凡人是難以入化的,唯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才能臻入化境。
從上述的推論可知,從脫離到超越應屬凡夫到入化者的區別藩籬。譬如說道德是禮教社會的根本,凡夫若脫離道德將成為離經叛道者,而入化者超越了道德,竟成了先知。這麼說有些難懂,就從大家熟悉的股市解釋吧,都說股市裡有名嘴,ㄧ般的名嘴如果脫離了大盤走勢,這叫做違背了基本面,其下場不說可知;可是那入化者般的名嘴卻超越了基本面,從消息面與籌碼面超脫,竟成了呼風喚雨的股市先知了。
六祖壇經:"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這說明六祖慧能本是一位超越者,他不以禪定、解脫等苦練功夫脫離世道,只求「見性」即可。這樣的道理ㄧ般人難以看破,所以五祖告誡眾弟子也是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2018年12月4日 星期二

面具

請問你有沒有想過必須在社會上扮演多種角色的問題?譬如在職業上有醫生、教師、公務員、店員等專業角色,譬如在家庭裡有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家長等組成角色,譬如在職涯上有老闆、伙計、長官、員工等機能角色,這麼多角色需在時空轉換的瞬間完成角色變換,你會覺得難以適應嗎?
演員也經常更換扮演的角色,他們怎麼進出不同的身分呢?據說有些演員入戲太深,弄得難以脫離前一個角色;據說資深的演員有個有效的便通辦法,即角色的轉換依靠面具;這種面具多半是隱形的,心理上覺得已經戴上就成了。請問你轉換角色是否也靠這種隱形的面具呢?
俗話說當甚麼就要像甚麼,那麼可以拿掉腳色的面具嗎?會不會面具ㄧ卸下竟然就穿幫了呢?因為面具是隱形的,其實就是心理層面的轉換過程,如果你是個心理健康心智轉換敏捷的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你對腳色的行為模式是超然的、非固定的,說不定還能擦出些不一樣的火花來。
佛家說ㄧ切皆空,所以方法也是空的(非制式的),只要意隨心轉,一切都自由了。比如說你是老闆,你不能待員工如兄弟、兒女嗎?還是說你必拘泥於老闆的架子,才覺得員工會尊敬你呢?比如說現代的父母常抱怨兒女不能交心,那會不會是因為心中常存尊卑的概念,使得兒女無法親近你因而拒絕你呢?

2018年12月3日 星期一

天地之間

到山上幹活後,我在樹林裡的吊床上休息著,涼風習習、萬籟俱寂。說是萬籟俱寂其實是不正確的,偶而有昆蟲振翅的聲響、不知名小鳥們的叫聲、大冠鳩的高鳴,甚至是竹籜落地的聲響。如果你的聽力夠好,或許還能聽到蝴蝶飛行的聲音,還有遠處小瀑布的流水聲。在這裡我仰頭可以望見樹影間依稀的藍天白雲,伸伸腿可以感受到柔軟的土地,處處綠意盎然而且生機無限。
回到家裡,我在客廳裡躺在沙發椅上看電視,說是看電視其實是被電視的聲音催眠了,昏昏欲睡間過了個把鐘頭。睡醒了抬頭望見了天花板,低頭感觸到冷硬的地板,伸伸懶腰好像提不起精神來。更重要的是,那靈敏的聽覺完全失效了,思緒也混亂著,更別提甚麼空靈湧現了。
易經繫辭下云:「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這個說法標榜了人與天地同德,與其他萬物是有區別的;其實這是站在人類觀點上的思想,把自己高攀了。其實人類只不過是地球上的ㄧ個物種,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裡的ㄧ個行星,我們的太陽系只是銀河系裡不起眼的ㄧ顆恆星,而我們的銀河系也只是太空中數不清的銀河系之ㄧ。
如果你認同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那麼你將難得謙虛,忘了我是誰或者說誰是我。可是身為禮教中的ㄧ個份子,你必須服膺傳統的理念,尤其是在人來人往的社會裡。在都市中的建築物裡生活的人們是難以頂天立地的,因為他們抬頭難以望天,低頭難以觸(泥土)地。或許有人說都市裡還是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呀,其實這裡的天空汙濁而土地堅硬,想改變的只能暫時離開塵囂,化身為野人。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神話

每個民族好像都有神話故事,用來說明該民族的優秀傳承。在中國,政績斐然而廣受人民愛戴的人也可能被奉為神明。你有沒有想過,神明怎麼來的?宗教專家說神明有兩種,一種是隨著外來宗教的傳入跟著傳來的,另一種是人們推崇後被當朝皇帝敕封的。如此說來,神話其實是人說給人聽的。
最先如何知道誰是神明呢?或許是古代的傳說,或許是當權者的特許,總之必須有人認可祂,那麼這種認可的動機為何呢?有人說是為了教化作用,有人認為是為了民族的凝聚作用。且不論是教化或精神的凝聚,對朝廷而言應該都是正面的,否則必將阻止,不然床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麼!
民間的認識,神明好像也有兩種,一種是陽神,另一種是陰神。所謂的陽神當然就是指朝廷認可的那一種,那麼陰神呢?這種事情說起來就很複雜了,包羅萬象、五花八門,有如網路說詞般甚麼都不奇怪了(譬如說一尊石頭、一棵老樹)。神明是被人們認定的,其緣由須追究認定者的心思,至於他們的心思究竟是些甚麼,那就不好說了。(可能很正面,也可能很隱晦。)
在很多地方政教是合一的,也就是說掌握宗教者同時也掌握著政權。你說政權是甚麼?其實就是掌握著生殺大權的人,那麼你說掌握著生殺大權到底有多重要呢?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宗教的功能當然必須嚴格控管著囉。陽神的掌控不在話下,那陰神呢?聰明的統治者知道甚麼叫做剛柔並濟,還算正面的可以通融,那些隱晦的(或者違反意志的)那就…了。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陰晴不定

俗話說春天後母面,晴時多雲偶陣雨不在話下,甚至東山飄雨西山晴好像也不奇怪。萌典說「天氣不穩定,晴雨變化難測。」叫做陰晴不定,一開始「陰晴不定」當然是指天氣,可是中文常有借用的情形,只要是好用易懂的便用上了,那麼「陰晴不定」還有哪些用途呢?
現代醫學說生活壓力容易造成情緒的變化,或許是這個緣故,很多人的情緒好像也是陰晴不定的。既如此,以陰晴不定形容某人的情緒好像順理成章了,尤其是那老闆們的情緒,是吧;因為老闆們必須承受更多的不知從何而來的壓力,誰讓他們那麼想當老闆呢!
近來景氣時好時壞,感覺上也是陰晴不定的,那麼有人形容景氣陰晴不定應該也不會奇怪囉。自從川普當上美國總統之後,他的決策模式常讓專家們跌破眼鏡,被稱為非典型的美國總統。作風難測的還有北韓的金正恩、菲律賓的杜特蒂,都是難以掌握的,好像都可以歸入陰晴不定的那一群。
你說會有人覺得後母的面容慈祥可親的嗎?應該不大會吧;那麼有如後母面的陰晴不定的性格好相處嗎?這好比那翻臉如翻書的人般,容易被人形容為精神方面好像有些問題。如果你想要得道多助,最好還是想辦法戒掉它;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其實這只是一種習慣;說到習慣當然也不怎麼好改,只要真心想改的還是能改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