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張家老三的疑惑

張家老三是個典型的上班族,每天朝八晚六的固定上班加上不定時的加班總能讓人筋疲力竭,所以放假日最喜歡到合歡山公路附近的民宿住上一晚。那是台灣唯一可以開車直接到達的高山地區,那兒的空氣清新、風景秀麗的令人心曠神怡,就算到了晚上也還有滿天星斗陪伴著他。
有一回,張家老三在山上吸收清新空氣時突然心血來潮,思想著高山的空氣稀薄含氧量低,應是令人呼吸困難的,怎麼會是令人心曠神怡的呢?還有高山上的植被稀疏,絕不如住家後山上的林木蒼蒼、生氣(氧氣)盎然,又怎麼會特別的令人心曠神怡呢?
那一天在山上還遇到篤信宗教的李家老四,張家老三特別向他請教了這個問題。李家老四認為高山離天較近更能蒙受更多神明的感召,所以令人心曠神怡。張家老三暗自想著我畢竟還是學過科學的,這種答案能接受嗎?可是不接受的話那麼答案又是什麼呢?張家老三帶著疑惑下山了。
又是一個長假,張家老三再次回到山上。他想這一回一定要好好的領悟山上令人心曠神怡的秘密。高山上空氣依然稀薄,植被依然稀疏,這在乾淨透亮的天色裡清楚的擺著,看不出絲毫端倪幸好令人心曠神怡的感覺依舊,不因疑惑而失色。又一回,張家老三再次帶著疑惑下山回家了。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心底的歲月

唐‧太上隱者‧《答人》「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山中無曆日,寒盡不知年。」。山上的日子的確令人忘卻歲月,不過那是感受上的錯覺,真實上老天爺向來是公平的,無論你在何處,大家的歲月都是一樣長的。
生理上的歲月都一樣長,心理上的歲月未必一樣長,所以有人長保童真,有人卻壯志消沉而心態提前老化,那麼心理上的歲月有多少類型,存在著多少秘密呢?都說歲夢中比較容易顯露潛藏的意識,可否注意到夢中的你似乎總是停留在某一個年齡層呢
有些人比較眷念過往,所以心理年齡落後實際的年齡,可是怎麼個落後法呢?有固定式的落後個數年吧,總認為自己較年輕些有跳躍式的膠著在幾個特定的屬意的年代,回味著那時的風光也有反複式的一會兒年幼、一會兒年長,隨著心境而移動著這些模式是否述說著你的心情故事呢?
有些人比較憧憬未來,所以心理年齡領先實際的年齡,雖是個小毛頭卻想扮演著大人,可是等到真的長大成熟了,心理年齡卻提早老化了,怎麼辦呢?於是有人的心理年齡曲線長成了拋物線型,也就是說前半段是領先實際年齡的,而後半段卻是落後實際年齡的,開始緬懷起年輕時的種種。

從前有部電影叫做達文西密碼的,說達文西在他的畫作中隱藏著諸多秘密,其實上帝也喜歡在每個人身上藏著些秘密,或許心理年齡曲線就是個秘密,偷偷訴說著你的性格、心態與執著,化作無數夢境讓你去臆測。如果你老是找人解夢可能是誤導的,其實那是上帝對你的叮嚀,只有認真聆聽才會懂的。

你累了嗎?

前一陣子常聽到一句廣告詞:「你累了嗎?」,似乎頗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起到了廣告的作用,所以存活了相當長的時間。繁忙的工商社會裡,人人不得閒,到處充斥著喊累的聲浪好像蠻很正常的,只是受累有限度嗎?甚麼事情最累人了呢?
久不運動的人,動一下就會覺得累;可是經常運動的人譬如說經常晨跑的就不是那麼容易累,可見得每個人忍受勞累的程度有很大的差異,而動不動就喊累的人似乎不太健康。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受累的承受度是可以鍛鍊的,為了健康、為了生存,多勞動是有必要的、有益身心的。
但是,我們也經常聽到過勞死的新聞報導,也就是說過度勞累竟然會要了性命,那麼要如何拿捏勞累的限度呢?如果你運動了一會兒,流汗了、覺得累了,洗個熱水澡後頓覺精神煥發,這樣的勞累當然是健康的;如果你爬座山、騎了一天腳踏車,讓你鐵腿了好幾天,可是經過一段時日的正常做息之後,已可全然恢復,那是一種加強鍛鍊,應該還是健康的;如果你每天都像牛一般操勞,每天都累得要死,即便休幾天假也覺得恢復不過來,那麼你應覺悟是否過勞了。
有些人不是從事勞力的工作,可是也經常喊累,因為他覺得勞心比勞力更讓人受不了,那麼要如何拿捏勞累的限度呢?如果你處理一個複雜的案子,當時讓你頭疼不已,但是一覺醒來又是一尾活龍,這只能是一般的勞心;如果你帶領一個專案,時時提心吊膽,似乎揪在一起一般,但是專案一旦結束了,心頭也就放開了,這還算是高強度的勞心;如果你日理萬機,到了心力交瘁的地步,彷彿沒有盡頭一般,那麼你也應覺悟是否過勞了。
有人說身心是互補的,也就是說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比較能鍛鍊體力,而體格健壯的人也較能鍛鍊心力。所以當你覺得累了時,不妨考慮一下互補的的作用,比如說勞力的人休息時看個電影、聽個音樂,又比如說勞心的人休息時做做運動等,相信能得到相當的效果。
最可怕的是到了身心俱疲的地步,也就是說已經沒有退路了。此時應考慮如何改弦更張了,比如說換個工作方法,是否比較省時、省力;又比如說換個心態,是否比較認命或看得開;再比如說換個搭擋,是否比較能齊心合力;當然,最後的手段是換個工作或換個行業,或能釜底抽薪,一勞永逸吧。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接軌

在地球村的範疇下,高喊著與世界接軌應是可以理解的。甚至在政權交替或者組織改組時也高喊著無縫接軌,好像接軌了便可以萬事俱備了,迎頭趕上風潮了事實上接軌這件事有真的有那麼容易嗎?而接軌了之後從此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嗎?
從工程的角度看,軌道至少要克服下列問題首先距離已然縮短了,可以面對面談接軌的事了其次是地位已經平等了,沒有位差才好談如何接軌其三方向也調成一致了,不至於發生雞同鴨講的故事最後,兩邊的系統可以相容了,不會剛接上軌便當了機。
從文化的衝擊的角度看,接軌前是兩個沒有往來的世界,接軌後雖然沒有立即變成一個世界,然而相互交融是必然的,任誰也無從堅持。都說蛻變是一種成長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應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終身難忘的。
接軌就像是打開了一道開關,從此水乳交融,好處可以均霑,壞處亦無從倖免。就像台灣往後山(東部)的交通接軌了以後,那世外桃源便漸漸失色了,逐漸繁榮的像孰悉的已開發地區。然而與世界接軌似乎是命中註定的事,要不然你受得了不食人間煙火了麼。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一蹴可幾

梁啟超《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天下事非一蹴可幾者。”。一蹴可幾通常用來比喻事情輕而易舉,一下子就成功了的可是世事混亂而治絲益棼,所以梁啟超才說天下事非一蹴可幾者。那麼自身的事應沒有複雜吧,是否能夠一蹴可幾呢?
事實上能一蹴可幾的除了確實輕而易舉者以外,主要還是靠既有資源與技能可以支應。比如洋人常說的“easy cakes”吧,究竟是指甜點容易料理還是說事情像吃甜點那麼簡單呢?如果你已準備了甜點,當然拿來吃就行了,可是如果你沒有甜點而且身上也沒有錢,就算有材料你會料理嗎?那麼這個甜點真的就容易了嗎?
不能一蹴可幾的事好像就不勝枚舉了,譬如功課方面的英文、數學、自然等,沒有一個說得上一蹴可幾的再譬如好習慣、好感情、好教養,同樣難一蹴可幾可是壞習慣、壞脾氣、壞心情似乎是一蹴可幾了,才賴了幾次床練了好久的早睡早起就破功了,才那麼一點挫折壞脾氣就來了,更別提才挨了幾句而壞心情已躍然臉上啦。
都說對症下藥才能竟其功,所以凡事是否能一蹴可幾應先判斷其準備功夫需要多久、相應的資源與技能是否充分、手法是否老練、心情是否篤定,如果萬事俱備那就只剩下一個行動的決心了。宋·蘇軾《答秦太虛書》:“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那自然就是一蹴可幾的了。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盲人瞎馬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盲人騎瞎馬已不可思議,更哪堪夜半臨深池,所以這個情節必然是編造的;可是世事難料,或許這樣愚昧的行為還曾真實上演過,只是橋段未必雷同,效果卻差不多。譬如病入膏肓的人寄望於神棍、秘方能起死回生,只能說是死馬當活馬醫了。

說起老馬,曾經是人類可以信任的朋友,《韓非子·說林上》:“管仲、隰朋從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這樣的故事在三國演義裡也曾出現過,話說陸遜打贏彝陵之戰後進逼蜀國時陷入孔明預先布置的石頭八卦陣中,也是靠著老馬脫困的。

老馬或許可信,可是瞎馬還可以依靠嗎?馬畢竟還是靠視力尋路的,絕不會是依靠磁場啊甚麼的,所以連這樣的情節也信的話,那就沒有智慧可言了。有時候,老眼昏花的馬與瞎馬大概相差無幾,所謂老馬並不是指垂垂老矣的馬,而是指有經驗的馬而言,一般還能騎的多半只是壯年的吧。
人對於未知的將來只能摸索前進,把人生比諸盲人或許過頭了些,可是瞎闖的本質其實差不多的,所以找個可以信賴的老馬帶路,當不失為良策。譬如專業的顧問、人生閱歷豐富的前輩等,都是值得請教的;可是這年頭科技進步太快了,科技方面的事,請教老一輩的恐怕是沒用的了。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打牆

維基百科「鬼打牆,又稱鬼砌牆、鬼擋牆。民間傳說在半夜或無人曠野、墳場,常有人獨自趕路,明明是朝著一個方向在走,可過了很久後發現自己回到了出發的地點,最後在同一條路或一個固定的地方繞圈子。」。都說被鬼魅了所以才打牆,其實沒有被鬼魅偶而也會打牆的。
你看那村子裡的張三,有事沒事總在屋子裡踱著方步,說是運動嘛看起來不像,心事或許有一些吧。有一天碰到他,問起為何總是踱著方步,他自己好像也是不明所以,反正踱習慣了。做事情總有些緣由,你說這種無意識的舉動像不像在打牆。
還有那村子後頭的李四多年前受了騙,損失一些財物,都這麼多年過去了,反正是追討不回來了,應該忘了它吧可是李四對這已是殘念的事仍是不時的碎碎念著。其實類似這樣無意識的舉動經常發生,可是當事人要嘛壓根沒發覺,要嘛知道沒有意義可是還是忍不住繼續這麼做
有些地方還有迷宮花園這類的設施,如果規模夠大設計夠妙的話,進入的人便有打牆的感覺了,那麼你都是怎麼走出來的呢?有的人會試著記憶路徑,有的人會想辦法認清方向,反正你已有意識要逃出這個迷陣的,最後總是會悟出辦法來的。可是如果你缺乏這種意識呢?或許你已真的打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