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書到用時方恨少

南宋.陸游.治學聯:「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個對聯大家應該還算熟悉,沒讀過的應也聽說過吧(譬如電視劇裡)。有些人會覺得感同身受,大概因為曾經遭遇過類似的困難,尤其是在資訊不怎麼通暢的古代;只是自從網路盛行以後,這樣的故事還會成立嗎?
網路流行的ㄧ句話:「甚麼都賣甚麼都不奇怪」;其實網路上的資訊多如牛毛,而且不怎麼流行收費,還不必花錢買;換句話說,你要的書大概都能在網路上找得到,而且大部份真的不用花錢;更有甚者,有很多人雖然寫了書,反而要擔心沒有人會看,因為網路上的書實在太多了,多到發生了遮蔽效應;所以你要煩惱的是怎麼才找得著你適用的書。
如果真的完全找不著可用的書,那要恭喜你了,這表示你可能找到一個全新的值得鑽研的領域了,這年頭要找到一個這樣的領域是很難得的(因為像你一樣讀過書想弄點甚麼的人實在太多了)。不過,動手之前須先衡量一下在你有生之年這是有價值的嗎?有時候太過先進也是個麻煩,可是如果你想揚名於後代就另當別論了。
「書到用時方恨少」好像已經不再適用於網路時代了,可是事非經過真的不知難嗎?在封建時代裡,權威或威權總是存在的,在上位的怎麼吩咐,底下的人只得照辦,仍然感覺「事非經過不知難」,那是因為同具權威的人依然掣肘;那麼在民主時代裡凡事皆須找人協議的情況下會遭遇到甚麼情況呢?凡是做過(眾人的)事的應該心知肚明的吧,那我們就心照不宣了。

裝腔作势

葉聖陶《招魂》「發抒她的生活實感,不玩弄詞藻,也不裝腔作势。」。裝腔作势通常解釋為故意做作想引人注意或嚇唬人,那麼裝腔作势的目的會是甚麼呢?可能只是撐場面,也可能是營造獲利的機會,甚至於是逼人就範。反過來說,不裝腔作势就是沒有得失心,以真面目示人的意思。
《精忠岳傳.第六五回》:「趙大、錢二,還要裝腔做勢。地方鄰舍,俱來替他討情,二人方才應允。」。這裡的裝腔做勢大概是故作姿態想要佔便宜的意思吧,可是礙於對方支持者眾,只好做個順水人情了。俗話常說獅子大開口,應也是裝腔作势的一種形式,目的就是為了討價還價罷了,其實胃口不見得真有獅子那麼大。
近來國際情勢風雲詭譎,三不五時聽到某國進行實戰演習恫嚇對手,ㄧ副作勢欲撲的模樣,可是真正發生戰爭的情形還是相當罕見,說穿了應也是裝腔作势的吧。好像國際外交就是這樣的,以武力做後盾,然後進行威逼利誘的技倆;這有點像在演戲,先把陣仗擺出來,然後雙方再來談判,那麼實戰演習只是裝腔作势的手段,以便營造談判籌碼。
孫子兵法謀攻篇:"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現代戰爭的成本越來越貴,頗有打不起的態勢,還記得多年前的英阿戰爭吧,英國算是打贏了,可是接著便窮困了許多年。打不起如此昂貴的仗怎麼辦呢?只好比比拳腳及個頭先,拳頭不如人兼且個頭矮小的只好摸摸鼻子,夾著尾巴示弱得了;如果皆不服氣的話,只好試咬兩下看看誰的牙口較利,好像很少真的見真章的。

2018年6月27日 星期三

涇渭分明

《詩經‧邶風‧穀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成語詞典的解釋:「涇河水清,渭河水渾,涇河的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有這樣的成語或許應該就有這樣的故事,那麼世上真有涇渭分明的人或事嗎?
據說古人認為涇水濁而渭水清的,可是現在已經變成渭水濁而涇水清了,這是甚麼緣故呢?如果以含沙量來看,仍然是涇水大於渭水,那麼渭水為何更濁呢?原因竟然是渭水流經西安都會區,流入太多生活用水了,也就是說生活用水比自然的含沙水髒得多了。還有,冬季枯水期時,據說涇水甚至於還會出現水清的景象呢。
其實上水是無辜的,你看那山泉水不都是清澈而且可口的麼,可是只要被人類碰過的就變髒了,那麼究竟有多髒呢?視使用者的骯髒程度而定。這些被弄髒的水要到甚麼時候得以還原呢?經過太陽曝曬化成水蒸氣時大概已經乾淨了,可是等到聚集成雲朵時好像就有些髒了;如果雨下到山裡,經過土壤的層層過濾以後就能乾淨了。
都說人性本善,可是人總是會變的,為了利益而變。這意思是說平庸的人管不著太大的利益,所以基本上還是善良的;可是如果善於經營或者從政的,經手的利益就大了,那麼這人會變嗎?依常理判斷大概會變的,可是總有不怎麼會變的頑固份子吧,於是涇渭分明的現象便發生了。

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狙功賦 ,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而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成語故事」的解釋說「戰國時,宋國狙公養了很多的猴子,並且能和猴子交流。為了能供應猴子食物,狙公甚至減少家庭的費用。但後來因為花費太大,他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他為此和猴子們商量:「以后給你們每一隻猴子的橡實,改成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可不可以呀?」猴子們聽了很生氣,於是狙公忙說:「那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覺得如何?」猴子們聽到每天早上可以多吃一顆橡實,都非常高興。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得出成語『朝三暮四』,原來是比喻人使用欺騙的手段,現在則用來形容人經常變卦的意思。」。
學過算數的人應該知道「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花費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們為甚麼覺得「朝四暮三」比較可以接受呢?難道真的是猴子們比較好騙嗎?既然狙公能和猴子交流,必然已經表達了共體時艱的大前提,那麼「朝四暮三」確實是比「朝三暮四」要好些;一大早就須吃不飽的滋味大概比較難受吧,若以今日小姐、太太們的飲食習慣,有些人的晚餐還真的是寧可少吃ㄧ些的。
商人或許比較了解軋頭寸的煩惱與傷害,那麼「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當然還是有差別的,雖然總數還是一樣,但是提早多支付一個的壓力確實存在的,尤其是猴口眾多時,數量依然相當可觀。還有利息差異也是須要考量的,譬如說公家機關每月初即支薪,而私人企業可能改為月中,甚至直到月底才肯支薪,不就是那麼斤斤計較的麼。
《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說到易經向來是被視為有學問的,那麼「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怎麼能忽視呢?你看那財務調度與人力支應,有時候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就卡住了,而「朝三暮四」能改為「朝四暮三」的騰挪空間其實還是很大的。

2018年6月25日 星期一

慢道理

工商世代講究快狠準,好像不夠快狠準的便注定要被淘汰。快狠準通常指商機的把握,或者對敵人的打擊。快者意指行動迅速,狠者意指下手重,準者意指命中率高,你說三項皆符合者能有幾個對手可以抵擋呢?凡事就怕比較,同樣是快狠準的,還要比較誰能更快、更狠、更準;至於哪個面向比較重要呢?那就很難說了,只是不夠快的好像機會便少了。
都市的交通好像最不能配合工商社會的要求了,工商越繁盛的交通堵塞越是嚴重,這不是在跟工商業的需求唱反調嗎?可是事實卻是如此又能怎麼辦呢?答案是蓋地鐵,解決大眾運輸的難題。那麼地鐵有甚麼絕竅呢?它永遠不會遇到紅綠燈,所有交會的路口都是採用立體交叉設計的。
如果你的個性溫和,與那快狠準的需求大相逕庭該怎麼辦呢,難道人生無望了嗎?黃庭堅跛奚移文:「持勤補拙,與巧者儔。」。通常快狠準的人比較不能持久,這與獵豹的出擊模式是相通的,無法ㄧ再加速與出擊。所以個性溫和的人只能默默的幹,還記得小時候學過的兔子與烏龜賽跑的故事吧,烏龜是靠甚麼勝出的呢?
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台》:“只要不限辰光,'慢工出細活'一定的道理。”。或許你正在煩惱拼不過那些快狠準的人,幸好市場是區隔的,有些市場並不講究快狠準的,而是專比耐磨的細活。譬如學問,好像沒有甚麼速成的竅門嘛;譬如藝術,也多講究有多少年功底的,不是嗎?

2018年6月24日 星期日

箭靶

百度百科說:「練習射箭時用做目標的東西,比喻大家攻擊的對象。」,其實射箭比賽時更是這樣的,也唯有如此才分得出比賽者的高下。記得以前上專案管理課時,講座強調專案經理就是個箭靶,你必須扛起專案裡的大小事,並解決所有相關的紛爭,你必須有這樣的認知才能當好專案管理的工作
電視報導偶有「先射箭再畫紅心」的新聞,通常是指競選或競標時的舞弊,當事者已有內定的對象,再以此對象設定競爭規則,或者根本暗示裁判該選誰。老實講這種行為的效率是ㄧ等ㄧ的,不怕射不中目標,除非連畫個箭靶的功力都沒有;可是這種行為的效果通常是很難堪的,會使自己成為那箭靶,犯了難以釋懷的眾怒之後的箭靶。
清·梁啟超《中日交涉匯評》:“吾深望西國當局者聲明一言以解眾惑,如是,則吾本篇所論純為無的放矢,直拉雜摧燒之可耳。”。與「先射箭再畫紅心」相反的,先找到箭靶再放箭方可以避免無的放矢之譏。當然啦,有了目標想要ㄧ箭中的還是很難的,可是至少這才是真功夫,才可以讓人心服口服吧。
話說箭靶是死物,道理才是活的,所以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被箭靶所迷惑;如果是不該射的,縱然有畫箭靶還是不能射的,不然穿個畫上箭靶的衣服難道就該被亂箭穿心了麼?如果是該射的,縱然無箭靶亦有何妨,難不成每個士兵身上皆須先自畫個箭靶以示公平嗎?(就像清朝的士兵那樣)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典範

典範ㄧ詞出自宋· 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敘圖畫名意》:“古之秘畫珍圖名隨意立,典範則有《春秋》,《毛詩》、《 論語 》、《 孝經 》、《 爾雅 》等圖。”。通常所謂典範是指學習的榜樣,譬如魯班(姓公輸名般,人稱公輸子)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魯班奉為木匠的始祖,而「班門弄斧」就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是差不多的。
如果社會是退步的,那麼古代的學者就足堪現代的典範。譬如現今仍流行的唐詩、宋詞,傑出者無數,可是如今的詩人卻已寥寥可數,而且質量皆不如前,所以只能找古人當典範。再譬如晉代出了曠古碩今的書法名家王羲之,唐代也有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等書法名家,但功力已不如王羲之了。宋元兩代還有蘇軾、趙孟頫等足資代表,可是質量又不足唐代,等到明朝以後的書法名家好像數不太出來了,所以學書法的人也只能拿古人當典範了。
如果社會是進步的,現代的學者足堪古時的典範,如果存在時光隧道的話。譬如現今的科學常識,在古代可謂皆是創舉;只是太過先進了,就算說了眾人可能也不信,甚至於把你視為旁門左道的妖魔鬼怪呢,所以必須小心施作。再譬如瓷器的發展好了,網路上說:「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可見得是越來越進步的,那麼古人要拜後人為師了。
或許從典範的取捨上,可以檢視社會的進步與否,也就是把典範的取捨當作社會進步與退步的指標。比如說你要學ㄧ門技藝或藝術,你的典範大概只能出於古代,今人已無傑出者,那麼在這個方面社會是退步的。相反的,如果你想學的東西是不斷推陳出新的,而且越新的技術越好,那麼在這個方面社會當然是進步的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