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6日 星期二

朝三暮四


《莊子‧齊物論》:「狙功賦 ,曰:『朝三暮四。』眾狙皆怒。曰:『然而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成語故事」的解釋說「戰國時,宋國狙公養了很多的猴子,並且能和猴子交流。為了能供應猴子食物,狙公甚至減少家庭的費用。但後來因為花費太大,他就決定減少猴子的食物。他為此和猴子們商量:「以后給你們每一隻猴子的橡實,改成早上三顆,晚上四顆,可不可以呀?」猴子們聽了很生氣,於是狙公忙說:「那這樣吧,早上四顆,晚上三顆,覺得如何?」猴子們聽到每天早上可以多吃一顆橡實,都非常高興。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得出成語『朝三暮四』,原來是比喻人使用欺騙的手段,現在則用來形容人經常變卦的意思。」。
學過算數的人應該知道「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的花費是一樣的,可是猴子們為甚麼覺得「朝四暮三」比較可以接受呢?難道真的是猴子們比較好騙嗎?既然狙公能和猴子交流,必然已經表達了共體時艱的大前提,那麼「朝四暮三」確實是比「朝三暮四」要好些;一大早就須吃不飽的滋味大概比較難受吧,若以今日小姐、太太們的飲食習慣,有些人的晚餐還真的是寧可少吃ㄧ些的。
商人或許比較了解軋頭寸的煩惱與傷害,那麼「朝三暮四」與「朝四暮三」當然還是有差別的,雖然總數還是一樣,但是提早多支付一個的壓力確實存在的,尤其是猴口眾多時,數量依然相當可觀。還有利息差異也是須要考量的,譬如說公家機關每月初即支薪,而私人企業可能改為月中,甚至直到月底才肯支薪,不就是那麼斤斤計較的麼。
《易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說到易經向來是被視為有學問的,那麼「易窮則變,變則通。」的智慧怎麼能忽視呢?你看那財務調度與人力支應,有時候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就卡住了,而「朝三暮四」能改為「朝四暮三」的騰挪空間其實還是很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