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急功近利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對膠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成語詞典說急功近利為急於求成,貪圖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會急功近利的大概有兩種人,第一種為猴急性格的,缺少瞻前顧後的功夫,通常難被看好;第二種為內憂外患想轉移焦點的,你說這樣成嗎?
俗話說強摘的瓜不甜,可是為甚麼呢?因為根本來不及成熟嘛。清·俞萬春《蕩寇志》:“看來此事,事寬則圓,急難成效。”,所謂事寬則圓,因為需要時間與空間好讓人事圓滿,而人事既然圓滿,那就天時、地利與人和皆齊全了,那時想要說不成怕還有人反對了呢。
台諺說「吃緊弄破碗」,吃緊通常不至於弄破碗的,那只算一種隱喻罷了;只不過吃相這麼難看,當然引起旁人的注意與撻伐啦,那就不只弄破碗那般輕鬆了。還有,這麼囫圇吞棗的當然傷胃囉,如果還氣急敗壞的恐還傷肝。如果因此而壞了大事,那恐怕更要傷心了。
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換成白話文或為ㄧ步一腳印,逐步才能踏實。佛家常說功德圓滿,那麼如何才能功德圓滿呢?恐怕還是ㄧ步一腳印吧。講到ㄧ步一腳印,三歲孩童也懂得的,怎麼就有人不怎麼懂了呢!

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雪上加霜

成語詞典說:「雪上加霜比喻接連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而出處為《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九:“饒你道有什麼事,猶是頭上著頭,雪上加霜。”。對此我覺得有些奇怪,結霜為天氣大寒前的過程,而寒透了加上水氣足才有大雪紛飛的日子,那麼雪上加霜該有甚麼意義呢?應屬疊床架屋的概念吧,怎麼攀上「接連遭受災難,損害愈加嚴重。」的呢?
中國的文化悠久,穿鑿附會的情況自然不少,長期發展下來弄到失去本意的也就不奇怪了。比如「衣冠禽獸」原指文武官員繡在補服上的圖樣,文官繡禽、武官繪獸,於是朝野間便謂之「衣冠禽獸」,係屬當官的光榮的標記,可是現今的意思呢?再比如「空穴來風」,原義為有風從洞穴吹來,比喻消息和傳說應是有根據的。而現在卻指消息和傳說毫無根據。
有自然演變以及穿鑿附會的那不奇怪,可是居然也有刻意的指鹿為馬的呢。《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丞相趙高意圖謀反作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秦二世曰:「馬也。」秦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向身邊左右大臣詢問,左右或默。或言馬以巴結順從趙高。群臣皆畏懼趙高,莫敢言其過。
語言為溝通的工具,本身應該屬於中性的,可是使用的人怎麼想的,那就難說了。口才便給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更可以生死人而肉白骨,至於顛倒是非的那只是小事ㄧ樁就不在話下了。所以與其辨別文字的真意,不如觀察人心的真偽,故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廋哉?」

一知半解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有透徹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宋朝離現在約有千年,意指前年之前已經發生過一知半解的事了;事情能夠透徹才能全面掌握,那麼一知半解是否代表可以掌握住一半呢?或許知道的這一半真的可以掌握到,可是不知道的另一半所產生的問題恐怕難以收拾。
譬如法國大革命之後所得到的珍貴民主,竟然引起了一段不算短的治理混亂,民眾須得在混亂中體會民主的真諦,然後才能享受民主的甜美果實。我說治理混亂其實沒有透露真實的情況,根據歷史,那一段日子據說相當恐怖,也因為夠恐怖所以才能有透徹之悟。
譬如說基改食物,剛發明時的歌功頌德者以為可以功參造化,而廣大群眾莫不額手稱慶,以為飢荒的日子永不再臨;可是如今很多副作用被暴露出來了,頓時成了過街老鼠;為了自保,食品商還須在包裝上註明本產品絕無使用基改食物,但民眾依然半信半疑的。
說實在的,人類的智慧仍然有限,無從判斷所知是否已達全部,那豈不表示一直都屬一知半解的情況呢?你想想看,科學突飛猛進,今日的新發現確實在昨日以前一無所知的;或許有人會說,可是好像也沒發生過甚麼災難呀!其實災難確實會發生的,譬如早期的原子試爆,還派軍隊在遠處駐守觀望著,那後果如何不難想像吧;所以仍然一知半解的事還是要謹慎從事的好。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半途而廢

《禮記‧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難已矣。」。維基百科說《禮記》不僅是一部描寫規章制度的書,也是一部關於仁義道德的教科書,那麼裡面記載的乃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所以要大家終生奉行不悖。可是,如果屬個人前途的抉擇,依然不能半途而廢嗎?
有人說“不忘初心,方得始終。”,譬如愚公移山,就算歷經數代終能完成大事。可是我們聽說那些白手起家的經常歷經各行各業,最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那麼此前的經歷多半為半途而廢的,難道不恰當嗎?有時候所謂的初心實在分不出該屬於哪個時期的,反正得到最後勝利者為王嘛。
這麼說,那是隨時可以改變心意嗎?台諺所謂「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的」,將來有可能白手起家囉?其實能白手起家的其意志相當堅定,會改行只是尚未找到理想的事業,一旦立定志向就不會半途而廢了。如果半途而廢屬於你的習慣,那麼「一年換二十四個頭家」將等著你去實現。
半途而廢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投資專家說平均三個投資才有一個正確的,那麼放棄其中兩個應屬他睿智的選擇,不存在半途而廢的情節。所以當你即將半途而廢時,應仔細分析你的狀況,係屬時機不佳的自然淘汰,抑或意志不堅所致呢?如果你想清楚了,就勇敢的行動吧。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心血來潮

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但凡神仙,煩惱、嗔痴、愛欲三事永忘,其心如石,再不動搖;心血來潮者,心中忽動耳。亦用來比喻未經深思而突生的想法。心血來潮大家應該都有過,只是凡人雜念太多,不具太多意義;神仙就不一樣了,戲裡常出現的情節:文曲星轉世的未來狀元有難,引起某位神仙的心血來潮,掐指一算已知原委,立即出手搭救云云。
你我皆凡人,管不著文曲星轉世的是否有難,那麼心血來潮能有甚麼作用呢?講心血來潮有些文謅謅的,如果說成突發的靈感,您應該就能明白了。比如說老趙正覺無聊,搓手搓腳的,突然想到好久沒有吃泡麵了,來個泡麵配手搖飲料應該有些意思。
解饞的心血來潮可能沒有多大深意,可是有些料理好像就是這麼被發明的,譬如說北斗的肉圓、台北的雞排、…。有人說凡人皆有佛性,說不定心血來潮原來管用的,只是不明究理而已。據說很多發明家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的,在偶然的心血來潮時終於發現妙方。
都說現今已屬創意的時代,那麼創意由何處來呢?觸類旁通或許為辦法之一,放空冥想或許也可以,其實偶然的心血來潮更管用。我們或許不清楚怎麼發生心血來潮的,無法控制自如;幸好心血來潮經常會不請自來,既如此,就把它當作創意的泉源吧。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當物價追上薪資漲幅

經濟學家說物價溫和上漲為必然趨勢,稱為通貨膨脹。比如生活中要用的東西樣樣皆漲,記得小時候曾經吃過一碗一塊錢的麵,依目前的物價恐怕在三十元以上。以前常開玩笑說萬物皆漲,只有薪水與雞蛋不漲,曾幾何時,雞蛋已偷偷漲價好幾倍了。
受薪階級通常覺得薪水不漲,其實薪水還漲的,只是漲的特別慢而已。所以漲不漲不能只看絕對數目,應該看相對數目才行。記得民國六十幾年時經濟剛起飛,那時的薪資漲幅大於物價漲幅,一下子大家都變得有錢了,所以才有台灣錢淹腳目的盛況。
薪資上漲是種幸運,可是薪資追不上物價卻為常態,那麼當不幸降臨時如何自我解套呢?經濟學家說通貨膨脹時該掌握物資,只有通貨緊縮時才掌握通貨,所以薪資漲幅大於物價漲幅時當個受薪階級很好,而薪資漲幅小於物價漲幅時,開個小店經營買賣比較划算。
如果你不想當個生意人,就該想點別的方法了。比如住鄉下的消費少,搬到鄉下住就可以省錢了;當然了,都市的薪資水平高,還要在都市裡上班然後拿薪水到鄉下去用,就管用多了;還有,如果增加的效益比交通費用高,那就沒問題了。方法應該還有很多,水都淹到脖子了快點想想嘛。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松柏長青

《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莊子·讓王》:“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君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教育雲說:「松柏長青比喻壽如松柏之長青不衰。常用為祝人長壽之辭。」。我們常接觸到的為教育雲的說法,可是松柏之後雕或者松柏之茂的原意不在長壽與否,而是堅貞不移、經得起考驗。
話說植物分為落葉植物與常綠植物,而常綠植物又分為闊葉植物與針葉植物。常綠的闊葉植物應該抵禦不了寒冷的,如果遇上寒流可能直接掛掉而不只掉葉子而已。那麼常綠的針葉植物如何抵禦寒冷的呢?古書說它們堅貞不移,其實們的葉子藏著秘密。
為甚麼叫做針葉植物呢?有人說一看就知道葉子長得像針一樣嘛,其實只有松樹的葉子像針,柏樹的葉子不像針而像鱗片,總之都很細小以量取勝的。為甚麼要如此細小呢?與抵禦寒冷有關,據植物學家說細小的葉子可以保溫與保濕,大概與表面積縮小有關。
我們以松柏長青形容長壽,那麼想長壽的人是否跟長相或態度有關呢?人非植物,當然不是葉子長相的因素,所以跟態度攸關。你有沒有發現長壽的人的脾氣都比較好呢?因為脾氣好的少與人衝突也少傷身,較符合長壽者的要件。物有物性,少折損自然長命的吧,可是你要率性而短命,抑或吞忍而長命,那就看你喜歡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