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如是我聞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如是我聞,又作我聞如是、聞如是。通常是佛經的開頭,「我」是指阿難自稱聞道於佛陀。也就是說這些佛經並不是出於佛陀真跡,而是阿難聞道於佛陀時所整理的筆記。那麼真跡與筆記有何差別呢?其實就是一手傳播與二手傳播的分別吧。

話說阿難是佛陀學說的重要嫡傳人選,或者說是盡得其真傳吧,所以這樣的二手傳播仍然算是原汁原味可是一般的二手傳播只是隨意發生的情況,究竟能傳達多少真義呢?我想這應與當時的情境與媒介有關。

話說人的感受會因為個人因素而有所改變,譬如說別人碗裡的清蒸臭豆腐聞起來很臭,可是吃在自己嘴裡的清蒸臭豆腐卻變香了,如此一來,聞者與食者所傳達的訊息便有極大差異再譬如說重金屬的樂音有些人覺得很有震撼感,但對有些人卻是刺耳難忍的噪音,他們的感受如何相同呢?

以上都還算是沒有私心的即興傳播,但如果傳播者是個有心人又會如何呢?我想羅生門的故事會是最傳神的註腳。也就是隨著傳播者的私心即能演繹出另一套劇情,最後弄得真假難辨而是非不明,即使福爾摩斯再世恐怕也要花上一番功夫才能辨明。

濠梁之辯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傳播者與接收者之間本就存在著差距,如果文化、認知方面不是一夥的,那麼傳播的效果必然打了相當的折扣。

重要經典裡由後人二手傳播的其實還不少,譬如四書裡的論語便是著例,而歷代強加的註解裡更是充斥著穿鑿附會的意圖,有朝廷的愚民心態、有迂儒的食古不化、有鄉愿的世俗人情如果修習者沒有相當的判斷能力,恐怕只會淪為傳聲筒而不自知是故,《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