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這個詞近來有些熱門,查詢維基百科找到一串說明,譬如社會學家愛德華·席爾斯的觀點說:「意識形態是對人、社會及人和社會有關的宇宙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形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說:「上層建築在經濟基礎之上形成,並組成那社會的意識形態,或如它的法律體系、政治體系和宗教。」。說實在的,引述是很豐富可是越看越不明白,那麼意識形態到底是甚麼呢?
話說意識形態,最原始的意義應是指奮鬥團體的內聚共識吧,譬如革命時期的共同目標與共同價值;等到革命成功,將形成領袖的權威化與神格化,意識形態則演變成上位者的意志傾向與當時社會主流的觀點。
奮鬥團體為甚麼需要意識形態?大概是用來區別與眾不同的價值理念與中心思想,有了這些才好維繫內聚力量與革命情感。因為是內聚的力量,自然產生共同對外的情節,所以必然也是排外的。因為神格化了,就有優越的傾向,轉而演化為高高在上、欺凌其他弱小的行為,譬如種族優越意識。
如今民主化了,既沒有朝廷也沒有貴族,自然沒有主流的意識形態(或許仍有國家的意識形態);可是社會多元化了,次級政治團體盛行,那麼這些次級的政治團體也會有個別的意識形態產生,甚至成為其精神象徵以維持其凝聚力。因為沒有主流,競爭態勢便持續著,經常相互攻擊的結果,更是造成個別意識形態的深固化,凌弱的特質更明顯了(更偏激了)
近來還流行民粹主義,民粹主要是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一概念,但不論是民主或不民主的政府,都經常運用民粹來型塑其統治的正當性。或許因為民粹主義與意識形態都是強調正當性的工具,不知何時已默默的互為表裡了,以至於意識形態成為負面的用詞,譬如說意識形態作祟。
《荀子王制》:「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意識形態原本是理想的、神聖的,譬如「驅除韃虜、恢復中原」,可到如今已淪落為意識形態作祟。如果心態不正,神鬼之間的區別可是相當模糊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