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麻雀迷思

百度百科說:『「雀躍不已」是成語,形容人因高興而非常興奮以至停不下來。』。我們都看過人們因興奮而雀躍不已的樣子,例如競選、競賽終於贏了,讓參與的人上下跳動雀躍不已。可是,我觀察過麻雀,它們只會往前跳躍而不會上下跳動的,而且麻雀往前跳躍係為了覓食,(應很辛苦)不像有興奮的樣子呀?還好同為人類,還能意會人們「雀躍不已」到底是甚麼意思。
《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六外可設雀羅。”。門可羅雀算是常見的成語,應該知道是形容十分冷落,賓客稀少的意思。可是,另一個成語「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形容鳥很是貪吃到了不怕死的地步,這才是與麻雀習性相近的;君不見稻禾快收成時,整群的麻雀連放鞭炮都趕不走,何況只是人群而已;而冷清沒落的宅第又有甚麼吃食可以吸引麻雀的呢?
喜歡打麻將的應該知道「麻雀之戰」的意思,其實就是打麻將的別稱。可是打麻將就打麻將嘛,應是怕被別人識破才如此暱稱的吧,要不然與麻雀能扯上甚麼干係呢?人們的心思就是這樣的,譬如人們偷腥自然是不體面的,就暱稱為貓腻,其實貓發情向來是不避諱的,還能擾人清夢呢,怎麼是偷!
《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好一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樣的講法就令人服氣了,麻雀的習性究竟是喜歡安逸的,或者說是離不開村落的,像這樣的人如何期待他能出外打拼天下呢,所以向來沒有人說他懷有燕雀之志的吧。

2017年9月24日 星期日

天機不可洩漏

所謂天機本指只有老天才知曉的事情,可是既然只有老天才知曉的事,凡人便無從得知,所以與凡人應是無關的了。那麼降格以求,只好把天機縮減為只有少數人知曉的事情了。譬如股市的做手必然得知些幕後消息,或者是事件的發動時機,或者是資金的流向,這些事不好與外人道也,就當是天機囉。
如果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沒有甚麼價值可言的了,所以少數人得知的事,怎麼肯讓大家都知道去了呢?而天機洩漏的後果就是不再有機密、沒有價值了。譬如說某地發現了金礦,少數得知的人可以慢慢挖掘以獨占這個利益;若消息曝了光,人馬雜沓的,怎能獨佔呢!
只有少數人知曉的事情當然有機會洩漏的啦,為了保密可以玩些心機、手段,說穿了就是搞神祕愚人的意思。所以很多祕密的組織弄了很多祕密的傳言、儀式與規矩,無非就是為了維護其中的天機失洩,所以俗話說江湖一點訣,說穿了便不值錢。
站在發揚科學的立場,應該公開自己獨知的事,可是一旦公開了就失去獨知的價值了。為了克服這個矛盾,英國人發明了專利的制度,好安撫公開者的失落感;可是專利沒有害處嗎?旁人須若干年後才能加以應用,這在以前等個幾年也許沒有什麼的,可如今分秒必爭地怎麼還等得下去,所以有關專利的爭訟才會不斷,而天機依然是天機。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際遇

有人說人生際遇變化無常,有人說人生際遇很微妙,就因為既無常又微妙,所以很多人熱衷於算命或者求助於高人。我不是神算、高人當然無法臆測高人們技法的微妙,可是就我所知有錢人更是熱衷於此道,如果此道當真可信的話,那麼擁有資源又有誠意的有錢人們應立於不敗之地,怎麼會有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呢?
際遇有些特性,譬如不可逆、無法併行實驗等,所以充滿了神祕性,再加上因果論、風水論的助長,越是參不透了。如果冥冥之中必有神明,那麼神明的法力及判斷力應是高於神算、高人的,而一心向善的人們應有神明的保佑(以抗衡這些高人們的干預)才對,否則天道何在、天理何存呢?
有人說際遇是指關鍵處有貴人相助的意思,因在關鍵處的關照加上自身的努力上進,所以成功指日可待。若以此推論,那貴人的出現應是最為關鍵的了,那麼貴人何處可覓呢?說到這些彷彿又淪為算命者的用武之地了,因為他們還精於幫人求取貴人運可是這樣的說法可信嗎?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打扮、態度與長相皆會影響旁人的觀感。譬如一個服裝整潔模樣可愛的小孩走失了,那麼很多人都樂於當他的貴人的相反的,同一個小孩如果髒些、頑皮些、討人厭些,那麼很少人會在意他啦。所以當你感嘆貴人何處尋時,或許你的打扮、態度與長相才是幫你贏取貴人相助的良方,也就是際遇的竅門啦。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上坡路、下坡路

台灣除了西南部有平原以外,多為丘陵與高山,所以道路通常是上坡路與下坡路。走在上坡路上需要格外的使力,而走在下坡路上就輕快多了殊不知下坡路的輕快是建立在上坡路的辛苦上的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造就位能的上坡路,就沒有釋放位能的下坡路了。
人生過程其實也是起伏不定的,所以不是上坡路當然就是下坡路啦。都說向上提昇是種成就感,而向下沉淪是種快感想要成就當然需要努力,還好辛苦之餘備感欣慰快感是人人想要的,可是特別耗費資源,於是罪惡感油然而生。請問你現在是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呢?感覺欣慰還是略帶罪惡呢?
路勢起伏是地形造成的,那麼人生際遇的起伏該是誰造成的呢?是命運作弄還是機會造就呢?或許為人在世就該有向上提昇的志氣,可是偶而向下沉淪好像也不是個人的本意吧所以除了自甘墮落者以外,應該無需擔負偶而向下沉淪的罪過吧。又或許可以視為人生的一種試煉。
范仲淹《 岳陽樓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然命運的安排不是個人能夠輕易主宰的,那麼放開心胸或許是可以排遣的良方,所以向上提昇時不宜得意忘形,而向下沉淪時切勿懷憂喪志。如果心胸真能豁達那就不在五行中,跳出三界外了。

2017年9月17日 星期日

責無旁貸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無旁貸者再無一人。”,意思是自己的責任再也無法推卸給別人了。可是如果不是責無旁貸那又會怎樣呢?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就沒水吃了。」。可見得還是責無旁貸了才會痛下決心把事做好。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是的,都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可是這個責任或許太輕了,輕到忘了它的存在,只有到了天下搖搖欲墬的存亡關頭才覺醒了匹夫應有的責任可是,到那時才知力挽狂瀾談何容易啊。
中國人向來以家族為中心,那麼家族裡的事情應該責無旁貸了吧其實也不是那麼強烈,除非你是那個當家的人。就算你就是那個當家的,你想還有許多人可以幫襯著,警覺心與責任感或許還是沒有那麼強烈,直到火燒屁股了才知道疼,才澈底明白責無旁貸的真義。
那麼如果是徹徹底底的個人的責任呢?譬如參加各種入學考試,或者承擔個人的工作,應該是絕對的責無旁貸了吧。可是世上還有所謂爸寶、媽寶的,公立的學校考不上了還有私立的,國內混不下了還可以往國外送工作上處處不留爺還可以在家族企業裡待著這樣的人看來還是弄不清甚麼叫做責無旁貸的,唯有山窮水盡了,不知隔餐在何處時,就自然理會甚麼是責無旁貸了。

塞翁失馬

《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老子·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的故事或許正好可以用來詮釋道德經文的意思,只是故事性未免多了些,失了道德經想要闡述的真意,而道德經強調的是禍福相依、否極泰來的循環意義。譬如說某家人的經濟狀況變好了,卻也埋藏著奢侈的習性即將開始滋長吧。
有時候對事情的理解與想法有關,比如成績不好表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而股市上萬點通常意味著頭部快完成了,那麼怎樣的想法才是正面的思想呢?那當然是從對自己有益的觀點出發,也就是說此時此地哪種想法才是健康的,譬如信用擴張過快就宜保守,而太平久矣當思奮發。
既然福禍相倚是一種常態,那麼享福時應不忘禍事或將不遠,應趁著生活寬裕時多積些資財以備不時之需;而身處困頓時應有長夜將盡的覺醒,才好於黎明時奮發即起,以便搶得先機,期早日翻正。

2017年9月14日 星期四

自我肯定

你有沒有看過潮間帶漲潮時的情形呢?如果是在沙灘上,潮間帶動物都會預先挖個洞好讓自己到時候可以躲起來;可是如果是在岩岸呢?不像在沙灘上那麼容易挖洞的呀!所以某些貝類會把自己牢牢地黏在岩石上;那麼魚類呢?它們總會找到岩石縫隙好讓自己躲避的。
今日社會動輒某某風暴、某某黑天鵝來襲,是不是和潮間帶漲潮的情形相類似呢?譬如有固定工作的如同貝類,譬如有預先準備的如同挖洞藏身的潮間帶動物,譬如知道如何躲避的如同魚類,它們都因有所依恃而無須恐慌。可是那些無所依恃的能怎麼辦呢?看來只好隨波逐流並記取慘痛教訓吧。
人類為甚麼比其他物種強勢呢?那是因為人類有思想有策略,尤其是工商繁忙的當代,很難依靠單純的體力過好日子;或許有人會說我年輕我體力好應該沒問題吧,可是年老體衰時會如何呢?所以如何學會自我肯定是很重要的,肯定自我性向的專長、肯定自我的準備、肯定自我的技能,然後以此闖天下。
都說天助自助,可是為甚麼呢?因為自助者讓自己看起來有價值,然後別人才會看得起你並與你合作。所以這個天未必專指老天爺,而是指天時、地利與人合,只有自我努力、自我肯定的人才能爭取到天時、地利、人合,才能取得較有利的發展機會。

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文創的根

維基百科說:「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係由中華民國行政院於20025月依照「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所確定,近年來的文創產業已逐漸流行,可以在各地的文化館場發現其蹤跡。可是,你有沒有發現,文創產品越來越相像了。
台灣的流行通常是一窩蜂的,雖不至於到了抄襲的程度,但看起來就是很像;話說叫創意的應有其獨特性,而文化創意更應如此,所以這樣的流行就有問題了。台灣早期也有些童玩產品、特色用具,而現今的文創產品似乎比較精緻化了、商業化了,可是好像也只是如此而已,這樣的進化就夠了嗎?
什麼叫做文化呢?可能很難說得明白,有人形容文化是有機體是活的,那麼文化創意是不是應該也是有機體是活的呢?有人形容文化是人性的是有故事的,那麼文化創意是不是應該也是人性的是有故事的呢?如果文化創意能夠做到像活的有機體,也就是有(在地)故事的,相信就不容易發生雷同的問題了。
如果文化創意已經有故事訴說著了,如果還沒能引起廣泛的共鳴,或許還可以加上可聯想的啟發性,讓文化創意更生動些。例如融入某些科學原理,以便愛好者把玩之餘順道啟發靈感,以開創科研的風氣。例如融入某些藝術因子,以便喜好者欣賞之餘順道感觸氛圍,以敦厚藝術素養。
如果文化創意確實是有機體是活的,那麼文化創意應要是有根的,可以吸取既有存在的文化涵養,而不是橫空出世的,自絕於既有文化的沃土。佛家說「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這或許可以做為有志從事文化創意者的天條,以便自然掌握故事的來龍去脈。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畫餅充飢

《三國志.魏書.盧毓》:“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意思是說魏明帝只相信盧毓的推薦,選舉用人尤其不要推薦那些有名氣的人,那就好比畫在地上的餅,是不能吃的。這個成語被後世用來比喻徒具虛名而無益於實際的事物。
如果很明顯地在地上畫個餅讓人充飢,一定會被視為欺負人或者腦筋根本有問題;可是如果把這個畫餅的動作美化一下,說不定就會有人上當了;君不見所有的詐欺案不都是弄了個引人入勝的計畫,再弄些合法的東西掩人耳目,那麼那些願者上鉤的魚就像遇到糖的螞蟻般多了去了。
或許你會說那些被騙的應該都是些沒甚麼智識的愚民村夫吧,那麼你就以偏概全了,因為報紙偶而披露的會是某教授、某經理等高階知識份子受騙的故事。當事人事後的檢討必稱被鬼遮了眼,其實多半是一時財迷心竅,毀了一世英名。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如果別人慫恿你的事物超越了合理的利潤與前景,你就該當心了。
如果明白的說:「你圖的是別人的利息,而別人圖的是你的本金」,那麼打死你大概也不肯幹了;可是騙子擅長的就是騙人,怎麼會把本意顯露出來呢?都說偷雞也要蝕把米,所以讓人嚐點甜頭應是騙局裡必然的招式,也就是說當你嚐到甜頭時就須審視是否受騙上當了。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風雲際會

《周易·乾·文言傳》:“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萬物睹。”。意思是說龍吟則雲出,虎嘯則風生,而有德行的聖人提倡其思想,天下人都看到了。這也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了好機會。是的,有能力的人如果遇不上好機會可能有志難伸,徒嘆懷才不遇,甚至走上對抗社會的路。
70年代的台灣經濟剛剛起飛,曾出現過奇蹟式的成長,那時的說法是台灣錢淹腳目了,只要肯努力的都可以有不錯的發展。《孟子·公孫醜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不曉得那時的台灣可否稱得上王者興?
80年代起,所謂的科技時代蓬勃發展著,台灣錢繼續淹著腳目,頗有雞犬升天的架勢。可是話說跟著遊行如果不小心的話也會跟丟的,岔到另一條路上去了,現在的台灣就有這種感覺。雖然某些企業還占著該行業的翹楚,可是很多產業已經被邊緣化了,只能離鄉背井以謀易地重生。
據信,德川家康曾說:「杜鵑不啼(隱喻景氣),就等它啼吧!」,而豐臣秀吉卻說:「杜鵑不啼,我會想辦法讓它啼。」;現今的社會講求效率,實在禁不起等到杜鵑啼,而想辦法讓杜鵑啼需要相當的本事,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那麼此地沒有風雲際會該如何因應呢?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哪兒有風雲際會就往哪兒去,等成就了再來個衣錦還鄉也是不錯的。

2017年9月6日 星期三

成功率

由於社會競爭激烈,成功機會總是有限的,所以實力相當的對手的輸贏取決於雙方的成功率。譬如舉重,個人最佳成績並非得獎的保證,還需憑藉較高的成功率才能勝出。尤其在競賽的強大壓力下,成功率還要打折,而那些成功率本來就低的人,打折的成數可能還要加大。
成功率有哪些影響呢?除了影響得勝機率外,其實還影響投入成本、心力與信心。以工業生產為例,每次投產都需成本與心力,如果成功率低就表示浪費的機率大,成本自然要比別人高啦;成本浪費了,投入的心力同樣也是泡湯的;更重要的,成功率還會影響信心,因為事實證明沒把握做好嘛。
半導體業的產品成功率特別叫做良率,報上或許曾看到某企業雖然製程得以升級,但囿於良率不佳還是無法量產的報導,或者良率低影響獲利率等,可見得良率對企業的重要性。其實凡事的成功率或多或少影響著個人的表現,成功率高的不須標新立異,踏實的做就行了。
或說實力等於最佳(次佳)成績乘以達成該成績的成功率,所以凡事求好還要求穩,那麼成功率該如何提高呢?通常專注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當然有助於成功率的提升;如果這樣還不行,就須找出不成功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此外,習慣不好也容易造成影響,譬如身體不能保持正直,很多動作就會做不好;切記,如果最佳成績的成功率實在不怎麼好,選擇次佳成績做為比賽標的或許會好些。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先聲奪人

《左傳·宣公十二年》:“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薄之也。”。這一段換成俗話來講就是先打先贏的意思,可是如果真的是先打的會先贏,那麼凡事先打就好了,何須講究甚麼策略呢?可見得先聲奪人應有其適用的時機,老是衝動喊打的未必佔得了便宜。
歷史上有很多堅守不出而贏得最後勝利的實例,譬如蜀魏的對抗,司馬懿採守勢對抗遠道而來的諸葛孔明,最後竟把孔明給累死了;再譬如蜀吳的對抗,陸遜先採守勢磨了蜀軍半年,待其疲憊、鬥志鬆懈,並摸清蜀軍的弱點,最後以火攻奏效,大敗並氣死了劉備。
如果是別人遠道來打你,趁其遠來疲憊且尚未集結完畢,先聲奪人或有震攝的作用;可是如果是你遠道去打別人,對方早已防範著你,而且必然還佔著地利,迎來的恐怕是武俠小說所描述的招式已老而空門畢露了。蒙古鐵騎應是最擅長遠征的了,可是他們使的招術也不只是先聲奪人,而是多路包抄好讓你顧此失彼。
團隊最重士氣,如果先聲奪人可以有激勵士氣的作用,不妨用之。如果想以先聲奪人嚇住對方,對於久戰之師而言效果應是不大的。與其寄望於先聲奪人,不如盤算著還有多少後著,可於對手聲嘶力竭之後予以還擊,畢竟打仗還是要靠實力的。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游刃有餘

《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熱鬧的台北世大運剛落幕,其間看了幾場羽毛球、網球、排球等球類比賽,使我想起了「游刃有餘」這個成語。話說球員的實力當然有高下的分別,而「游刃有餘」正好可以當作高下分別的指標。
比賽過程緊張,雙方皆使出渾身解數以期得勝,那麼因疲於應付而掛網或者出界者是很常見的;可是有些優秀的選手在戮力接球之餘,竟還能騰出空間或時間發動下一波攻勢;至於那些只能窮於應付的對手,已然落入了別人的攻擊節奏下,看來落敗已是命定的了。
通常球類運動的初學者以攻勢凌厲以及避免犯錯取勝,那時還談不上甚麼觀察對手弱點以及安排進攻策略,因為要做到前兩點已經夠忙,應是無暇他顧的了;可是資深的運動員已然無法單靠前兩點奏效,因為對手同樣是資深的,同樣在盤算著如何取勝;那麼運動員如何才能游刃有餘呢?那必須靠身體的協調性以及腳步的配合度,使自己在第一時間及最佳角度回擊,這樣的話就有那麼一點餘裕思考如何掌握戰局了。
游刃有餘不是天生的,那是靠多年的實戰所累積的能力。游刃有餘也不是絕對的,對手比你利害的話,就換他游刃有餘了。游刃有餘或許可以當作一種能力的指標,或者是勝率的指標,當比賽一開始這種指標便慢慢浮現了,掌握的一方越來越有餘裕,而失落的一方也會越來越難以應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