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前些年曾到花蓮的馬太鞍部落旅遊,被當地原住民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文化所感動;據說台東蘭嶼的達悟族也是相同的理念,每年打魚的季節都是有限制的,所以到現在還有不錯的漁獲;反觀台灣各地的近海魚場,早就應驗竭澤而漁的後果了。
明·胡應麟《詩藪·古體中》:“而其敘致周折,語意神奇處,更千百年大匠國工,殫精竭力不能恍惚。”。鼓勵人盡心盡力去做事情是好的,可是不能達到殫精竭力的地步,須注意彈性疲乏的作用,以及捉襟見肘後可能帶來的風險。如果你廢寢忘食地打拼,錢是能賺到了一些,卻換來滿身病痛,而那些錢只好用來買藥吃,料想此時應最能深刻體會殫精竭力的壞處了。
《論語·鄉黨》:“不多食”,宋·朱熹注:“適可而止,無貪心也。”。這是與竭澤而漁相反的概念,需要多少就取用多少,剩下的讓它將養生息,才不會遭到大自然的反撲。台灣現在很難找到營養不良的人了,反而是過胖的人滿街招搖,訴說著貪食無厭的現世報故事,而其中的道理不問可知。
《呂氏春秋·博志》:“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是的,凡事不能做過了頭,否則都是物極必反的了。譬如說夏天到的極盛的地步,其實秋天已經不遠了;再譬如說,正在慶祝著竭澤而漁的豐收,其實已鑄成魚源枯竭的危機;以聰明自居且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這種作為夠聰明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