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認定瞭姑娘是個性情中人,所以也把性情來感動他。”。稱呼別人是性情中人往往可以得到善意的回應,因為你已認可他的真性情,是可以交朋友的。可是,真性情到底指的是什麼?每個人都能擁有嗎?還是說真性情是種特殊的性格,只有這樣的人方能有真性情?
話說社會的教化是頭等大事,用來規範群眾的行為以維持社會秩序。於是佛家用慈悲心來感召信徒,儒家用道德修養來薰陶儒生,道家用無欲無為來匡正修真的人;那麼這些被感召、薰陶、匡正的人性情是不是已經被潛移默化了呢?其實他們真的已經被深刻影響了的,所以已然無法看到他們的真性情,而是一種可以被接受的共同行為模式。
不信的話可以試想一個與世隔絕的人(例如泰山)返回社會必然產生的脫序行為,其實這些脫序行為正是他的真性情,而這樣的真性情是很難被世俗接受的。可是有些人就是喜歡展露真性情啊,該怎麼辦呢?君不見那些展露真性情的以烈士、俠客居多,可見得真性情需付出相當代價。
漢語網對性情中人的解釋:有血性、富于真情實感的人。有人說這好像就是在說我嘛,可是又不甘於當個烈士該怎麼辦呢?解決的辦法或許只有折衷一途。也就是說為人處世還是需要忍耐的,遇到重大的衝突仍須以忍讓與智慧克服之,譬如說相忍為國啊什麼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