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權威(英語:Authority),可以最簡單地定義為「正當的權力」。權力是影響他人行為的能力,而權威則是發揮此影響的權利。」。這年頭人們常為了權力爭得頭破血流,當然更期待權威了;可是擁有權威的門檻更高更難獲得,那麼權威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政治權威需要以優勢武力為後盾,但這不是我想探討的標的,我想探討的是非武力的學術權威。中國最偉大的學術權威應是儒學,可是孔夫子、至聖先師等尊稱不是世襲來的,必先得到大家的認可才能成為權威,所以權威的萌芽時期應該是思辯的,以過人的智慧以及明白的道理使人心服口服然後甘為其信徒。要做到這樣當然很不容易,所以孔夫子才會周遊列國並困於陳蔡,經由試煉來驗證其學說價值。
早期的儒家並非一枝獨秀,齊名的還有道家、法家等,只能算是相對的權威,相互之間須以效能取勝(由帝王評比),存在著競爭的態勢,而競爭使人進步,所以各家必竭盡所能以求進化。因為還沒有獨大,所以心態上應是謙虛的,相互之間也會虛心求教以追求真理。
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地位越行鞏固,到了宋代以後已經成為絕對的權威了。都說絕對的權力絕對使人腐化,那麼絕對的權威呢?我的觀察,絕對的權威該是使人教條化吧,也就是說甚麼道理都是他說的算,不容置疑的,而這樣的結果便是僵化。反過來說,如過你發現了教條化、僵化的規矩,大概會是絕對權威下的產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