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割愛

 

  唐.薛能〈三學山開照寺〉詩:「盡室遍相將,中方上下方。夜深楠樹遠,春氣陌林香。聖跡留岩險,靈燈出混茫。何因將慧劍,割愛事空王。」。佛家所謂空王乃諸佛之別名。以諸佛親證諸法空性,寂靜無礙,聖果無匹而稱空王。而割愛通常指稱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轉讓給別人。比如說有些收藏家為了某些目的,將某些收藏品與其他人交換錢財、物資或其他收藏品,美其名曰割愛。可是此處的割愛係指割捨個人所喜愛的種種事物。

  哥林多前書13:13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爱。」。那麼如今常存的且最大的愛怎麼能割捨的呢?可見得此愛非彼愛囉。比如說戀愛中的男女總是滿口親愛的,好像一再強調的總不至於有錯的吧。可是上幾任親愛的與現任親愛的何者為真呢?只能說當期的應是最新鮮的吧。

  有人說啦,上帝愛人是入世的,鼓勵世人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而佛家的四大皆空是出世的,為指引人們跳脫人世困苦的法門。可是很奇怪的耶,聖經說:「如今長存的最大的是愛」,而佛家卻說:「何因將慧劍,割愛事空王。」,怎麼入世和出世的觀點竟然是相反著的呢?還是說心靈法門的兩端各有其出口呢?只是不確定各自通向哪兒去了,與你的初衷是否相吻合了?

  中國文字的向來意義豐富而且容易演變,那麼世上還有哪些「愛」是能割讓的呢?《禮記.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在人情中的「愛」意指親慕的情緒或親密的感情,那麼情緒與感情是能割讓的嗎?如果可以的話,或許就沒有所謂的為愛而怎樣的故事了吧;凡禁受不起的就割讓給別人算啦,何必痛苦地兀自難受著呢?

  《韓非子.內儲說上》:「愛多者則法不立,威寡者則下侵上。」。此文中的愛意指恩惠或仁德,那麼恩惠或仁德是能割讓的嗎?在古代有所謂世襲的制度,意思是說皇帝授予的爵位可以在其死後傳給嫡長子;爵位雖然可以世襲但是應該不是能割讓的吧。至於其他的恩惠或仁德應該也有指定的對象,不好割讓的喔。

  唐.韋應物〈送元錫楊凌〉詩:「端居意自違,況別親與愛。」。此文中的愛意指所喜歡的人或物,那麼喜歡的人或物是能割讓的嗎?依現代的法律,凡為人者皆有其獨立的人權,應該是不能被人割讓的。至於喜歡的物件嘛,如果擁有所有權的話,就能割讓的囉。

  在古代,很多人是沒有自主的人權的,其權利掌握在主人的手裡,於是就能拿來割愛啦。譬如中國所謂的四大美女:西施(春秋)、王昭君(西漢)、貂蟬(東漢)及楊玉環(楊貴妃,唐朝),好像都是被拿來割愛的,尤其是楊玉環最終還被用來棄車保帥呢,真是可憐啊。至於一般的美色,那就更不用說啦,由此可見人權的可貴。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心領神會

《紅樓夢》第六四回:「只有二姐兒也十分有意,但只是眼目眾多,無從下手。賈璉又怕賈珍吃醋,不敢輕動,只好二人心領神會而已。」。通常相互熟悉的夥伴們整日混在一起,當然知道對方的習性與肢體語言囉,以至於一個看似簡單的眼神就能傳達意思,好比他們能相互地心領神會一般。

明·吳海《送傅德謙還臨川序》:“讀書有得,冥然感於中,心領神會,端坐若失。”。同一個時代的人夠熟悉的話能夠心領神會這不稀奇,能夠與古人心領神會那就不一般了,那麼其間的奧妙何在呢?據說在於心志的傳達,比如說孔孟相隔了一百多年,竟然能夠接續其思想的傳承,而靠的只是一些斷簡殘篇而已,算得上是跨世代的心領神會了。

《文選.左思.吳都賦》:「舜禹游焉,沒齒而忘歸,精靈留其山阿,翫其奇麗也。」,那麼精靈是甚麼呢?《易·繫辭上》精氣為物,游魂為變, 精靈大概是指靈魂吧。據說有些人體質特異,能夠偶遇山川精靈,然後心領神會之,以承襲其幻化的神通,成為現世的活靈了。

《西遊記》第六回:「話表南海普陀落伽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自王母娘娘請赴蟠桃大會,與大徒弟惠岸行者,同登寶閣瑤池。」。話說觀世音菩薩最是靈感了,能知民間疾苦,故能救苦救難於及時。如果政治人物也能夠心領神會世間的種種苦難,也能即時的出手相助的話,那就有如南無觀世音菩薩再世囉。

2024年4月14日 星期日

工具人

話說人因為夠聰明所以能使用工具,因此成為萬物之靈;可是時代好像變了,據說有些人竟然成了工具人了;那麼這些工具人也是供人使用的嗎?據說是的耶,那就很那個了,那麼誰會成為工具人,又是誰會驅使這些工具人呢?這是因為智商的問題還是甚麼樣的問題造成的呢?事關緊要,還是探討一下吧。

維基百科說:「工具人是一個管理學概念。管理學理論認為,在現代管理學理論提出之前,管理對象被當成工具使用。在工具人階段,管理者單純發佈命令,管理對象完全被動地接受命令;因此這一階段的管理屬於工具人階段,被當作工具使用的奴隸就是工具人階段的體現之一。」。按照這個說法,給人當員工的被管理階層視為工具人了,當奴隸般使喚。也就是說員工的意識還沒醒悟之前,老闆怎麼說就怎麼做,不會思考到底做了什麼事,究竟有沒有意義,反正有飯吃就行了。

可是現如今已是自由民主的時代了呀,人們還是這般沒有自我意識嗎?可是據說好像只要待遇還不錯的話,就會忘掉自我意識這回事了,真的是這樣嗎?想想好像真的是這麼回事,只要你給人當員工了,服從就好比是一種默契,或者是一種紀律,反正日子過得還可以就行了呀。除非景氣變差了,或者感覺薪水跟不上時代了,才會想起自己應該是獨立自主的個體吧,應該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啊。

那麼當老闆又是怎麼回事呢?他應該不是工具人了吧;或許我應該努力把自己變成老闆才比較有意思的呀。於是不想成為工具人的人勇敢地自行創業了,可是當老闆真的沒問題嗎?據說創業十分艱苦,能成功的只是幾分之一而已,那些一再失敗的好像只有摸摸鼻子然後認份的再當別人的員工,不然還能怎麼樣呢?

日子總是無奈的,除非你有勇氣、有毅力,還有些運氣,才能成為擁有自我意識的老闆;不然就算了吧,當個幸福的員工有甚麼不行的呢?如果老闆能保證你的幸福的話。可是如何保證幸福呢?好像不曾看過這樣的保證啊,除非你是個公務人員。於是有一群人爭著通過考試以便成為公務人員,可是據說公務人員不但要服從上級的指示、面對如衣食父母的刁難群眾,而且還要沒日沒夜的加班,據說很多人受不了就不幹了啦。罷了罷了,還是當個認份的工具人吧有人說啦,大不了這個老闆不行就換一個更能幹的老闆嘛;這麼看好像就比較解氣了。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套路

百度百科說:「“套路”是指精心策劃的應對某種情況的方式方法,使用該方式方法的人,往往已經對該方式方法熟練掌握,並且形成條件反射,邏輯上傾向於慣性使用這種應對方法應對複雜的情況,心理上往往已經產生對此方法的依賴性、對人有較深影響,使用某種特定不變的處理事件的方式,對一些情況下的處理方式形成“路數”,是名為套路。」。這段解釋有沒有覺得頗為熟悉呀,其實所謂的套路早已充滿我們的社會了。

古有士農工商之分,謂之四民,可是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這是農業社會的工作型態分佈:士是管理階層,農是社會骨幹,工者從事工藝服務,而商者提供貨物流通,以此支撐農業社會的經營模式。說穿了這是四種生活方式,或者說是四種套路,使人們久居其中而不識,就這麼度過了好幾千年。

今有工商百業、千業,好像越來越多樣,越來越難分得清了,那麼現如今我們的社會型態若何呢?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還是套路的演化罷了。你想啊,現代人必受教育,從基礎教育到專業教育,那麼每個系所的專科教育像不像某種精心策劃的套路呢?有人說啦,系所的專科教育歷來精進頗多早已今非昔比啦。是的,套路也會進化,不過進化之後依然叫做套路,只是新舊版本不同而已。

道家說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並認為經過修煉,超過三界,即可居仙聖之鄉。即所謂的「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麼人們能否超出套路呢?人有聖賢愚劣之分,當然代有聖人出,得以超脫囉。可是須確認你有超脫的本事,蓋超脫套路者已沒有依樣畫瓢的葫蘆了,遇事須以自身的洪荒之力克服之,不然就那個啦。還有啊,你所發展的本事將化為新的套路,作為後進者的遵循之道喔。

2024年4月5日 星期五

大師

據說大師是春秋時期官職名,是掌管音樂的官員。據說在中國、日本的朝廷對德高僧人所賜的稱號也叫大師。現如今,大師係對某方面有高深學問者的尊稱。師嘛很容易理解,幫我們上過課的皆可稱為師;那麼大師何以稱其大呢?《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也就是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意思啦。

在萬物皆漲的時代裡,我們好像很容易偶遇大師,比如說投資大師、星象大師、銷售大師、生活大師啊甚麼的。大師太多了未免發生排擠的現象,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見面了不免比劃一番,然後一哄而散。可是究竟誰佔了上風呢,各有各的立場與見解,誰都說是可以笑到最後的一方;各擁信徒、各自排解,世人謂之多元文化。

如果有人信手就捻來一位大師,一看就知道只是一句客氣話;可是如果有人認了真,以為通了竅了,便信以為真,從此以大師自居了。也有人天生需要偶像的,遇上大師當然要擁戴啦,於是各個山頭紛紛擁立大師,竟如雨後春筍一般。佛家說眾生紛擾如恆河沙數,那麼菩薩呢?或許也不會太少的吧。

如果有人悟透了大師的本質,應該知道「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的真義,想必不會為了世俗的眼光而去尋那譁眾取寵之事了。《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或許這才是以各家之長補各家之短的大師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