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假如整天不說一句話,會是孤僻而難受的,父母、兄弟姊妹不會一直在身邊,這時候很自然的就會與人交談而交上朋友。朋友可以是同年紀的,也可以是忘年的,可以是同性的,也可以是異性的,重點是相互之間秉持著何種態度,是點頭之交還是相知相惜。
《論語·述而第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以借鏡的觀點來看朋友的關係,是從朋友間的相處來發現旁人的長處與短處,進而達成修練自我的習性,這正是儒家克己復禮為仁的中心思想與為人處世的態度。
《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乃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豈複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這是指朋友關係的相互砥勵作用,一個人孤軍奮鬥好不孤單,遇有挫折便容易失志,所以邀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打拼,一向是有大志向者的成功模式,宜校法之!
朋友的關係最常見的是相互慰藉,一個人難免有心情低落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朋友了,他們可以讓你訴苦、讓你告解,因為有些話有時候不太方便與父母說,怕她們擔憂、誤解,所以此時朋友就派上用場了,不是嗎?
朋友的關係也不一定都是好的,譬如俗話常說的王兄柳弟指的是作樂時的酒肉朋友(姓王與姓柳的人被栽贓了,但這只是俗話的說辭,勿怪);台語的水鬼歹祟更是指為非作歹的難兄難弟;有不好的朋友也不一定是壞事,像戰國時代齊國的孟嘗 君不就是靠雞鳴狗盜的朋友解了危難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