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拍戲很注重結局,我想各國的做法應該也很類似吧;不管在戲裡的主角受到了何種折磨,折磨了多久,只要在結局裡平反了便認為獲得公平對待,而觀眾的心靈也因而得到撫慰(有如身歷其境);好像主角們在整個戲裡被折磨的越慘,那遲來的正義越是能獲得滿堂彩;那麼真實的人生呢?
戲劇與真實的人生當然是有差距的,最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備受關懷,不論是折磨或保護主角的人好像整日沒事幹就等著折磨或保護主角;但在真實的人生中大概除了個人的父母有可能全程關懷外,除了極少數的所謂貴人(朋友)偶而相助,旁人概以路人待之,既不費心保護也懶得折磨,按常理應是少有交集的。
第二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經常有奇蹟出現,但在真實的人生中的個人大概不會有奇蹟,有的只會是意外的失敗,正好讓煮熟的鴨子給飛了去。第三大的差距是戲裡的主角常有諸多事端發生,但在真實的人生中的個人大概不會有什麼特別事故,有的只會是寂寞與空虛;所以時間是用來折磨個人意志的,也是用來編織個人夢想的。
繪畫藝術裡的印象畫派出了不少名人,像是梵谷、莫內等。這些藝術家的生平其實都蠻坎坷的,既非社會主流,甚至晚景淒涼。他們不是戲劇裡的主角,正是真實人生中的某個“個人”,他們的特色是甘於寂寞、勇於創造個人獨特的風格;其實他們的主張未必見容於當時風氣,是死後才漸漸受人重視的;由於歷經貧困與不順遂,反而造就了他們的專注與堅持,他們的結局是自我投注一生而自然形成的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